【摘 要】
:
目的:通过构建大鼠种植体周围炎模型研究钛离子在种植体周围炎发生发展进程中对植体周骨改建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4周龄雄性SD大鼠共24只,对右侧上颌第一磨牙进行外科拔除,经过4周的骨愈合后,在右侧上颌第一磨牙缺牙区牙槽嵴顶中央的位置植入钛合金微型种植体,经过4周后获得骨整合。将成功获得骨整合的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即健康种植体组(HI组),种植体颈部腭侧牙龈组织仅注射20μl PBS;A组: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构建大鼠种植体周围炎模型研究钛离子在种植体周围炎发生发展进程中对植体周骨改建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4周龄雄性SD大鼠共24只,对右侧上颌第一磨牙进行外科拔除,经过4周的骨愈合后,在右侧上颌第一磨牙缺牙区牙槽嵴顶中央的位置植入钛合金微型种植体,经过4周后获得骨整合。将成功获得骨整合的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即健康种植体组(HI组),种植体颈部腭侧牙龈组织仅注射20μl PBS;A组:即健康种植体+钛离子组(HI+Ti组),种植体颈部注射20μl(10μg/ml)钛离子溶液;B组:即种植体周围炎组(PI组),诱导炎症+20μl PBS;C组:即种植体周围炎+钛离子组(PI+Ti组),诱导炎症+20μl(10μg/ml)钛离子溶液,每组6只SD大鼠。分别于干预的第0、4周观察收集临床形态学资料和Micro-CT影像学资料,实验干预4周后处死大鼠,切取种植体周围颈部腭侧牙龈制备标本,用于m RNA表达分析。通过口腔内形态观察定性评估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炎症情况,通过Micro-CT对大鼠进行活体扫描,定量评估种植体周围骨水平的变化,通过q RT-PCR对各模型组大鼠牙龈组织中IL-1β、TNF-α、RANKL、OPG的m RNA相对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1.临床口内观察显示,B组与C组(PI、PI+Ti组)种植体颈部周围牙龈组织可见红肿、渗出等炎症征象,对照组与A组(HI、HI+Ti组)种植体颈部周围牙龈组织未见明显炎症征象。2.通过Micro-CT扫描获取实验干预第0周的种植体周围骨水平作为基线,随后扫描实验干预第4W时种植体周围的骨水平,获取种植体周围炎诱导4周后种植体骨吸收量的数据。结果显示,与健康种植体组(HI、HI+Ti组)相比,种植体周围炎组(PI、PI+Ti组)的近中、远中、颊侧、腭侧骨吸收量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通过对照组与A组、B组与C组之间的相互对比,钛离子的局部刺激并未对种植体周围近中、远中、颊侧、腭侧四个位点的骨吸收量造成明显差异(P>0.05)。3.q RT-PCR数据显示,B组与C组中IL-1β的m 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与A组中的表达量,此外通过B组与C组之间的对比,发现实验C组中IL-1β的m RNA表达量显著高于B组(P<0.05),但在对照组与A组的对比中,两组中IL-1β的m RNA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与A组相比,B组与C组中TNF-α的m RNA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但通过对照组与A组、B组与C组之间的对比,两组中TNF-α的m RNA表达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相比于对照组与A组,RANKL的m RNA表达以及RANKL/OPG比值在B组与C组中的显著上调,同时通过两两组间对比,钛离子的局部刺激并未对RANKL的m RNA表达量造成显著差异(P>0.05)。各组中OPG m RNA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钛离子在种植体周围炎症状态下发挥着协同作用上调大鼠牙龈组织中IL-1β的m RNA表达水平,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发展具有协同促进作用;2.不论是在炎症状态还是非炎症状态下,钛离子对种植体周围的骨改建以及牙龈组织中TNF-α、RANKL、OPG的m 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居女性肿瘤第一位,死亡率高居第二位。全球范围内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上将乳腺癌分为不同的亚型,包括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HR阳性)、HER2阳性(HR阴性)和三阴性乳腺癌。其中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均为ER+的乳腺癌,占全部乳腺癌病例数的70%以上。在治疗上,ER+乳腺癌多采用内分泌治疗。他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目前关于龈下喷砂(Subgingival air polishing,Sub AP)和龈下刮治在牙周支持治疗(Supportive periodontal therapy,SPT)中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实验进行分析,旨在评估是否已有充分证据证明Sub AP和龈下刮治在SPT中的疗效存在差异,为临床上SPT阶段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制定明确临床问题和检索策略,
目的:利用前期合成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包裹的超微顺磁性氧化铁(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USPIO)纳米颗粒表面偶联唾液酸化路易斯寡糖X(sialyl Lewis X,s Lex)纳米粒子(USPIO-PEG-s Lex),作为纳米诊断治疗剂对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
背景:菌斑生物膜是菌斑性龈炎(plaque-induced gingivitis)发生发展的始动因子。近年来大量关于菌斑生物膜的研究将重点倾向于牙周微生态失衡。失调的牙周微生态系统会引发宿主的免疫炎症反应,菌斑生物膜与宿主的免疫炎症反应共同促进菌斑性龈炎的发生发展。目前菌斑性龈炎经典的治疗方法仍为机械性去除菌斑,激光及光动力等疗法也被用于辅助治疗菌斑性龈炎,但这些方法对改善牙周微生态环境的作用甚微
目的:本研究利用第二代高通量全转录测序技术对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AB)侵袭相关的微小RNA(micro RNA,mi 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及其靶基因信使RNA(messenger RNA,m RNA)进行筛选与预测,并通过实时定量荧光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PCR)验证差异表
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建立SD大鼠颌骨种植模型,探讨体内环境中钛颗粒作用下种植体周围骨结合情况,为失败种植体同位点再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0.1mg钛颗粒组(L-Ti组),1mg钛颗粒组(H-Ti组),每组4只大鼠。各组大鼠均麻醉下拔除上颌双侧第一磨牙。4周后,各组大鼠均行双侧种植体植入术:对照组在种植窝洞内置入无菌PBS溶液,随后立即植入种植体,减张缝合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新型生物陶瓷材料Biodentine用于乳磨牙因龋源性露髓行牙髓切断术的临床疗效,从而为口腔临床医学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系统检索Pub Med、Cochrane、Embase、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从2010年1月至2021年4月的关于Biodentine用于乳磨牙因龋源性露髓行牙髓切断术
目的:通过头影测量,分析不同的矫治方法对于成人前牙开(牙合)(Anterior Open Bite in Adults,AOB)治疗后的牙齿和颌骨的变化,探究不同矫治方法的作用机制,总结不同矫治方法对于该类错(牙合)畸形的治疗效果以及稳定性;为制定此类患者的正畸治疗方案以及提高长期保持效果提供临床参考。方法:从2014年11月至2018年5月期间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选取42
目的探索合成羧基化的聚酰胺-胺/无定形磷酸钙纳米复合体,评价其体外仿生矿化I-型胶原纤维的能力,并证实所诱导形成的胶原纤维矿化存在胶原纤维内矿化。为仿生矿化胶原纤维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实验依据,为改善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以及龋病和继发龋的防治提供实验参考。方法通过溶液共沉淀法制备PAMAM-COOH/ACP(carboxylated polyamidoamine/amorphous calcium
目的:探索磷酸钙骨水泥(CPC)/印第安刺猬蛋白(Ihh)/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微球复合物的制备工艺、体外释放情况以及Ihh对破骨前体细胞小鼠RAW264.7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Ihh信号缓释系统作用于体内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为磷酸钙骨替代修复材料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方法:1.CPC/Ihh/PLGA微球复合物的制备:通过超声乳化制得初乳(W/O),再通过匀质搅拌制成复乳(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