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或TIA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目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单纯药物治疗及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既往SAMMPRIS(the randomized Stenting and Aggressive Medical Management for Preventing Recurrent Stroke in Intracranial Stenosis,支架置入与强化药物治疗预防颅内动脉狭窄再发脑卒中对照试验)试验和VISSIT(the Vitesse Intracranial Stent Study for Ischemic Stroke Therapy,颅内支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试验显示内科药物治疗优于支架成形术,支架组30天内脑卒中复发率或死亡的发生率较药物组高。但是以上两项研究的结论并没有得到更多的认可,有学者分析主要与适应症不足、操作者相关经验较少及发病后过短的时间内置入支架有关,甚至可能与Winspan支架本身结构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新一代自膨式支架Neuroform EZ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随着支架的改进,其上一代支架Neuroform已有多个中心成功应用的报道。因此基于我们中心的12个病例,回顾性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2例患者,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狭窄率超过70%,接受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治疗,手术前后使用全脑血管造影、术前及术后24小时、术后1月、术后3月均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量表)进行评定以观察手术操作成功率、治疗前后血管狭窄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独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程度,同时术后3月进一步随访观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置入Neuroform EZ支架,其中患者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68.5±5.4岁,男性10例,女性2例。前循环8例(4例位于大脑中动脉,4例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后循环4例(均位于椎动脉V4段)。与术前动脉狭窄率(83.8±7.6)%相比,术后动脉狭窄率为(14.6±10.4)%,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小时以及1月、3月随访NIHSS评分及MRS评分显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术后即刻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行左侧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术毕拔除动脉鞘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应,另外1例患者行左侧椎动脉V4段支架置入术后出现颅内穿支动脉闭塞,两者均经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后好转出院。所有患者随访3月均未发现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结论:新一代自膨式支架Neuroform EZ治疗狭窄率超过70%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较高手术的成功率。患者缺血症状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得到明显改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较少,随访期间血管再狭窄发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