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三教的分合是贯穿近两千年中国思想文化史和中国哲学发展史的一股重要的流。儒、佛、道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组成分,各有其特殊的理论贡献,三教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汉代以来中国思想学术的特点及其发展方向。儒、佛、道“三教合一”更是唐宋以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和显著特色。
通常所谓的“三教合一”,它并非意指三教各自思想的消解、泯火,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思想,而是在儒、佛、道三教并行、各自基本特质不变格局下的三教思想的相互融摄和相互补充。“三教合一”是儒、佛、道三教共同促成的一种处理三教关系的认知和实践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并存"以及强调三教外在政治及意识形态功能上的“一致”还是一种浅层次的“合一",那么隋唐五代时期的“三教并举”、“三教鼎立",则已经开始了理论上的内在融合,尽管还只是局限于某些方面,也还不够深入,但它毕竟预示和开启着儒、佛、道三教关系发展.的前景和方向,即更加侧重于内在义理上如宇宙本体论特别是心性论上的深层次上的“合一”。
宋元时期,三教内在要素融合的时机和条件都已具备,儒、佛、道三教分别立足于本教,吸纳和融摄其他两教,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三教合一”思想向纵深发展,而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教合一”思想,如儒家理学、佛教禅宗可谓儒、佛二教“三教合一”思想的集中表现。有鉴于此,国内外学界向来对理学和禅宗的研究颇为重视,宋明理学哲学基础的结构和方法,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主题,儒佛关系尤其佛教禅宗与理学的关系,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深化和发展,该领域的研究也为大多学者所重,并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而唯独对于宋明理学重要思想来源的道教的“三教合一”思想和这一时期的道佛关系、道儒关系还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挖掘。从研究现状来看,虽有所探讨,但关注的程度及问题涉及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显得非常之不足。
缘此,本文主要立足和侧重于宋元时期道教中相关文献资料,以宋元道教“三教合一”思想作为契入,尝试从哲学进路上梳理和揭示出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发展理路特别是宋元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心性化和普遍多元化的理论特征和思维特色。这正是本文主体部分第二章两宋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心性化和第三章金元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多元化所着重考察和论述的。具体说来,又以宋元时期的重要道教思想家、思想流派为导引,在文献的支撑下,从哲学的视角,力图展示该时期道教“三教合一”思想在不同道派甚而不同道教思想家那里的思维逻辑进路以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理论特色,研究的关联、激荡从而丰富和完善宋元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总体面孔和内在逻辑。如果这还是偏重于对宋元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一个纵向考察的话,正文第四章则力图把这一思想作为一个整体,从横向上看它对同时代的道教哲学、佛教禅学、儒家理学的发展产生何种影响,似乎也可以以此来透视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道教与佛教、道教与理学的关系,从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开辟新的天地。无疑,宋元道教“三教合一”思想有其自身酝酿、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这是我们能从学理上加以研究和探讨的主要依据;不过,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或一朝一夕就能产生的,它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文化大背景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因而,正文第一章一统多元的思想文化背景的阐述不仅必要,而且也使研究避免“无根”之嫌,从而赋予理论特有的朝气和生命力。宋元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研究之意义,不仅在于通过重新挖掘传统道教心性之学的价值并探求转化之道,从而为当代终极关怀的价值系统提供有力支撑;而且能为今天全球文化境遇中各种异质文化尤其是中西文化、哲学的对话、交流和当代新文化的创生提供启迪:各种思想、文化在多元互动中才有可能发展和完善自身,但同时需要注意在对话、交流中必须发挥自身的独特内容和特色,一味讲求混同乃至“合一”,就有可能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