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城在封建社会中是王权的象征,是国家的政治中心。许多迁都之举往往都与国势的兴衰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都城位置的选择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未来发展方向。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都城的选址和建设,择都问题也一直是国人和学者们所重视和关注的焦点。影响择都的原因众多,通常学者们也大多会从政治形势、经济条件、地理环境、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来思考都城的选址问题。在早期的国家中,由于国势的变化,时有迁都之举。武王伐纣后,代商建周,统领中原,这时首都镐京在位置上就显得过于偏西,洛阳地处“天下之中”,地理条件优越,遂有了在洛阳建都的打算。东周时期,王权衰微,平王终将都城迁至洛邑,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强对全国管理的作用,对贡赋的调集以及商贸上的往来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在当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举措。秦的都城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位置从西到雍,到栎阳,最后定都咸阳。秦以关中形胜击败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亡汉兴,择都问题依然困扰着刘邦。由于洛阳地处天下之中,又离老家丰沛较近,遂定都于此三四月。后听从了娄敬、张良的建议,将国都从洛阳迁到了地理优势更加明显的长安,这在当时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以此奠定了以关中治关东的统治政策。西汉中后期,随着皇权的衰微,更始思想深入人心,迁都洛阳的呼声不断高涨。汉末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也以图谶应天命,欲将都城从长安迁至洛阳,实则与当时关中地区的人口压力过大、豪奢的社会风气有关,最终因为新莽政权的政治混乱、短命而亡彻底失败。东汉光武帝刘秀继周朝之正统,正式定都洛阳,复兴汉室。但随着东汉中后期皇权的衰微和经历了数次较大的战乱,洛阳也一度遭受浩劫而变得残破不堪。董卓乱京之后,面对关东联军强大的军事压力,执意挟汉献帝西迁关中,定都长安,雄伟的洛阳城也在熊熊烈火中毁于一旦。董卓的西去也将战火引到了关中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长安的残破程度。董卓被杀后,其部下李催、郭汜的内部斗争,无疑对长安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曹魏政权统一北方后,将国都迁往洛阳,一方面体现了曹魏政权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对汉朝旧臣在心里上是些许安慰。本文以长安和洛阳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都市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从不断变迁的择都观念中去找寻影响都城选择的重要因素,并深刻剖析这些因素对帝国的政治运作、地缘政治、文化心理、思想观念所产生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