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形神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形神之辨最为激烈的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学盛行,佛家思想的发展推动了形神关系的争论。《弘明集》成为魏晋南北朝“形神之辩”发展的重要研究资料。《弘明集》是一部佛教经典文献著作,其旨在弘道明教,排斥异端,为自身正名,其集中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思想和发展状况。佛教初传中土,受到中国本土文化包括传统儒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冲击,且容易被左道所利用,面临此种境况,《弘明集》应运而生。因而,佛教思想的发展也是三教关系的碰撞、冲突和融合的过程。形神关系牵系着中国百余年佛教的历史发展,与中国古代思想、哲学、文化、艺术、宗教等交织呼应,对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佛教重“无生”,认为形为神之累赘,神之永生为人之终极,也即是神为形之本。佛教为巩固自身地位,必然与中国本土的儒道展开争辩,由此,形神之辩随之而生。“形神之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其影响关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诗歌、绘画和书法等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本文立足于魏晋南北朝形神之辩,试图从音乐、诗歌、绘画和书法等文学艺术领域寻找其对魏晋南北朝美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历史意义。通过查阅各类文献资料,本文对各类文学艺术与魏晋南北朝形神之辩的关系探讨略有侧重:音乐上,主要以阮籍的《乐论》和嵇康的《声无哀乐》为蓝本,寻找音乐的自然之道;诗歌上,着重探讨田园诗和山水诗,分别尤以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为体;绘画上,分别以顾恺之的人物画和宗炳的山水画为代表;书法上,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开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的新天地。本文的突出之处在于从魏晋南北朝的形神思想出发,探讨形神关系在美学史中的重要表现和意义。《弘明集》的“形神之辩”对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后世思想、文化、艺术、哲学、宗教等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