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非农业用地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多,但伴随着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并且数量也逐年增加。虽然我们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但是离开土生土长的土地和农村(进入城市生活后),他们的心理、行为、文化等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是否真的感觉幸福呢?幸福感是用以测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评定指标。近年来,有关城市居民幸福感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但对于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幸福感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研究试图整合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观点,以河南省开封市失地农民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幸福感现状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影响开封市失地农民幸福感的客观因素,探讨提升失地农民幸福感的途径,提出改善失地农民生活质量的建议,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本文在参考有关幸福感研究理论和成果的基础上,以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有关幸福的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开封市部分地区的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收集基本数据和第一手资料,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及相关理论对失地农民幸福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性别影响失地农民幸福感水平。开封市失地农民中女性的总体幸福感水平比男性的要高;(2)安置方式影响失地农民的幸福感水平。就业安置的失地农民幸福感较强,货币补偿的失地农民的幸福感要低一些;(3)受教育水平影响失地农民幸福感水平。受教育水平越高、失地农民幸福感水平相对较高;相反,受教育水平越低,其幸福感水平相对较低;(4)月收入情况影响失地农民的幸福感水平。一般来说,收入越高,幸福感水平就越高;但事实也并不是完全如此,有的失地农民很有钱,但幸福感并不一定很强。(5)年龄影响失地农民的幸福感水平。不同年龄组的失地农民幸福感虽然没有显著差异,但随年龄的增长,失地农民的幸福感呈递减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