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寄主植物-害虫-天敌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是当今生物防治中的热门课题,通过揭示三者之间的营养关系来对利用天敌的人工饲养和田间释放防治害虫进行理论性指导。异色瓢虫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以捕食蚜虫为主的捕食性天敌,随着现代绿色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其在农业生物防治中的地位在逐渐上升并被广泛应用于田间。本论文通过对异色瓢虫人工饲养方法的总结和优化,建立异色瓢虫人工饲养室,并在室内大量人工扩繁异色瓢虫,再通过烟田的田间释放进行烟蚜的有效控制。1异色瓢虫人工饲养室的建设在大规模人工扩繁异色瓢虫前,建设适宜于异色瓢虫人工饲养的饲养室。人工饲养室条件为:温度25±5℃、湿度50%-70%、光照周期L:D=16:8。作者在该人工饲养室内成功扩繁出大量的异色瓢虫,证明该人工饲养室充分满足异色瓢虫的饲养要求,可以进行异色瓢虫的人工大量饲养。该人工饲养室已申请新型实用专利“一种异色瓢虫人工大量繁殖饲养室”并已公开。2不同密度的异色瓢虫人工饲养在本研究过程中建设的异色瓢虫饲养室及其人工大量饲养条件下繁殖异色瓢虫,研究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卵孵化率在80%-90%之间;幼虫存活率和卵-成虫成活率随着卵块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Ⅱ龄幼虫存活率、Ⅲ龄幼虫存活率、Ⅳ龄幼虫化蛹率、蛹羽化率均在95%-100%之间,但初孵的Ⅰ龄幼虫成活率在不同的饲养方式下差异较大。将初孵的Ⅰ龄幼虫直接放置于幼虫养虫盒(45cm×35cm×10cm)中饲养时,初孵幼虫的平均存活率仅为14%左右;将每卵块初孵的Ⅰ龄幼虫放置于一小饲养盒(012cm×10cm)中单独饲养时,其成活率上升到85%左右。整个幼虫期存活率达到70%-80%,卵-成虫成活率达到60%-70%。羽化的异色瓢虫成虫饲养于成虫养虫笼(45cm×35cm×35cm)中,在50头饲养密度条件下在第5天、第10天、第15天、第20天的死亡率分别为3.33%、4.00%、5.33%、6.67%;100头饲养密度条件下死亡率分别为4.33%、5.33%、6.67%、9.33%:150头饲养密度条件下死亡率分别为5.78%、7.56%、9.56%、13.11%;200头饲养密度条件下死亡率分别为8.50%、10.33%、13.33%、17.17%;250头饲养密度条件下死亡率分别为10.13%、12.13%、16.00%、21.20%。异色瓢虫成虫死亡率随着异色瓢虫饲养时间和饲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异色瓢虫成虫密度(1对、2对、3对、4对、5对、6对)的增加异色瓢虫雌性成虫的总产卵量(114.33<200.67<311.67<438.67<541.00<643.00)增加,但其单雌日平均产卵量(16.34>14.33<14.84<15.67>15.46>15.31)则无显著性差异,均为15粒左右。3异色瓢虫的田间释放影响因子人工饲养室内大量饲养的异色瓢虫成虫或Ⅳ龄幼虫释放至烟田开展烟蚜的田间生物防治技术相关影响因子的研究。室内条件下开展的异色瓢虫对烟蚜的捕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烟蚜密度(40<70<100<140<180)的增加,异色瓢虫Ⅳ龄幼虫(34.89<62.33<82.44<91.78<100.67)和成虫(25.89<43.11<61.22<76.22<81.56)的捕食量增加并会最终趋向于稳定(达到最大捕食量时);而当蚜虫的发生量一定(100头)时,随着异色瓢虫密度(1头、2头、3头、4头、5头)的增加,每头异色瓢虫Ⅳ龄幼虫(82.44>44.28>31.37>23.80>19.47)和成虫(61.22>40.83>28.52>23.33>19.20)对蚜虫的平均捕食量减少。烟叶挥发物对异色瓢虫Ⅳ龄幼虫(10.12<11.00)和成虫(9.44<10.50)的捕食量略有影响,但差异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