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目的通过对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应激抑郁模型(CUMS)大鼠的针刺治疗,动态观察、分析造模过程中实验动物的体重、蔗糖摄入量、进食量以及模型行为学指标;检测大鼠动物模型血清细胞因子IL-2、IL-6、NO的水平变化,探讨抑郁症的病理机制和针刺的治疗作用。实验方法:SPF级SD大鼠50只,雌雄各半,置于7:00-19:00光照、19:00-7:00黑暗的实验室中,饲养1周后,50只大鼠进行编号,应用随机数字表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针刺组、非穴位针刺组,每组10只。对照组每笼饲养5只,其余4组每笼饲养1只(以达到孤养造模的目的)。入组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它各组动物开始接受为期21天随机施加的8种不同的应激和喂养方法,每天每组各随机安排一种应激,平均每种刺激使用3次。针刺组治疗取针刺“四神针”、“内关”“三阴交”穴;非针刺穴位组在上述三穴位旁边的非穴位点进行针刺;模型组在应激后不予以任何治疗;而氟西汀组在应激的基础上则予以氟西汀药物治疗。每组动物于入组第1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分别称量体重,记录进食量及糖水消耗量,并进行开场实验。在21天后处死所有大鼠,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IL-6、NO的水平变化,分析各细胞因子变化以及细胞因子水平与大鼠抑郁症状体重、蔗糖摄入量、进食量和行为学指标的相关关系。实验结果:1.大鼠血清IL-2、IL-6及NO含量的测定结果:通过21天的应激和治疗后,其结果:非穴位组、模型组大鼠外周血中的IL-2、IL-6、NO的增长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针刺组及氟西汀组的IL-2、IL-6、NO的含量相较非穴位组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2.抑郁大鼠开场行为学结果:21天的应激和治疗后,特别是非穴位组与模型组大鼠开场行为学有明显的变化,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出现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针刺组及氟西汀组具有促进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功能,与模型组、非穴位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3.抑郁大鼠治疗前后体重变化结果:通过21天对大鼠的应激和治疗后,模型组、非穴位组大鼠的体重增长明显比空白对照组缓慢,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针刺组及氟西汀组的体重变化则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的差异性(p>0.05),但与模型组、非穴位组大鼠体重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4.抑郁大鼠蔗糖消耗量变化结果:通过21天后对大鼠的应激和治疗后,相比于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非穴位组大鼠的蔗糖消耗量消耗明显减少,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而针刺组及氟西汀组的的蔗糖消耗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的差异性(p>0.05),但其与模型组、非穴位组大鼠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5.抑郁大鼠进食量变化结果:通过21天后对大鼠的应激和治疗后,相比于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非穴位组与大鼠的进食量明显减少,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而针刺组及氟西汀组的的蔗糖消耗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的差异性(p>0.05),但其与模型组、非穴位组大鼠比较有显著差异性。实验结论:1.通过对模型组大鼠的体重、蔗糖摄入量、进食量以及模型行为学指标方面的变化的观察,发现了大鼠都表现出体重增长缓慢,进食量、蔗糖水消耗量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活动次数都有明显降低的症状表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提示本实验的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大鼠抑郁模型的造模是成功的。2.检测的结果表明,针刺具有降低抑郁大鼠血清IL-2、IL-6、NO水平的作用,同时亦具有改善抑郁大鼠体重、进食量、蔗糖水消耗量、垂直运动及水平运动活动次数等行为学指标的作用。针刺组与氟西汀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氟西汀所表现出来的毒副作用使其在使用上具有局限性,而选择针刺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则避免了这些毒副作用的发生。3.血清细胞因子IL-2,IL-6, NO水平作为对判断抑郁症严重程度的生物学指标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