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持续发展,我国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态势,社会物质财富迅猛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这一点上我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当前正处于深化改革与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速度和质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经济不平等现象的制约。在转型时期,不同社会群体由于人的秉赋差异,社会分工、资源占有、利益分配以及城乡差别、行业垄断、权力资本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使不同社会成员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的生存方式、生活条件、社会地位等诸多方面不断形成分化。这些分化和差异的存在造成了社会主体利益多元化,利益失衡导致心理失衡引发的社会情绪波动,这些都成为阻碍经济平等实现的隐患。在对我国经济平等的追求和探索上,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他的经济伦理思想中早已做过相关的阐述。在其经济伦理思想中,邓小平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辨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经济与道德的辩证关系及由这种关系制约的利益调整、收入分配的思想,并且明确提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富裕观;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发展观;义利统一原则下的公平效率观等理论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的历史阶段,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继续对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从伦理视角探究经济平等的道德内涵,把握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基本规律,将各种经济行为纳入社会所规定的运行轨道,最终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利益均衡的经济平等。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实现我国的经济平等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在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下,关键是要有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只有制度完善了才能为解决一系列不平等现象提供一个基本保障。因此需要我国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加速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政策来关注民生和改善民生。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要实现的经济平等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平等,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平等,而是符合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循序渐进,稳步实现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