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隧道总里程比重不断增加,事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因隧道结构的特殊性,人眼在洞口处产生特有视觉效应即“黑洞”和“眩光”效应,隧道内外亮度的急剧变化,人眼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易发生交通事故。针对隧道照明问题国内外相继制定标准规范。但从人体生理角度研究隧道照明安全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方法。从人体生理角度考虑何种方式更适合隧道照明安全一直以来得到广泛关注。对隧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人体生理角度研究隧道照明安全问题其关键是人眼适应能力。本课题研究建立一个隧道暗适应模拟平台,克服借助实际隧道研究的局限性。模拟隧道环境光从强光至弱光过程中人眼的适应性过程。本实验装置采用LED集成光源产生高亮度及低亮度的环境光、采用CMOS图像传感器集成模块采集瞳孔变化图像。通过隧道暗适应模拟平台测量8名测试人员不同照度下瞳孔面积大小以及瞳孔从高亮度稳定状态下变为低亮度环境下适应时间。根据测量得出瞳孔面积与照度呈幂函数关系且瞳孔适应时间在12s-15s范围内。根据上述规律,瞳孔适应时间在12s-15s范围内根据隧道行车速度(40km/h)得出最小安全距离约为133m。即确保隧道行车安全情况下基于瞳孔适应时间隧道照明长度至少设置为133m,为隧道照明安全距离提供基于人体视觉生理因素的基本要求。结合人眼适应时间、行车速度、隧道照明距离及环境照度差确定隧道内安全照明距离为隧道照明环境的改善提供安全节能的光环境控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