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时空差异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bb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扩大就业需要以经济增长为前提,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速是难以解决就业不足问题的。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明显回落,就业问题随之日益突出。为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协调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良性互动,仍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与政策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4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实际GDP由1978年的3678.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59529.8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2%,与此同时,就业人口在44年间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率达1.4%,从整体来看我国呈现出持续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态势。作为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国家,面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我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这一方面得益于我国不断完善与宏观经济政策相协同、与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相适应的就业政策体系,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我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但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并不是一直维持“高增长,高就业”态势,在不同时期与不同区域内,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存在非一致性。在经济增速放缓与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我国现阶段的就业形势面临着诸多压力,主要来源于结构性就业问题、供给侧改革引发大量转岗就业、科技进步对就业的替代效应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抑制用工需求等问题。因此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就业领域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并且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入手,探究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路径,为“稳增长”和“促就业”提供切实有效的政策建议。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中梳理了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理论,基于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影响总结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机制,为后文进一步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非一致性的成因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省级面板和市级面板数据,运用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分别从三个视角对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展开研究,分别是:在非线性框架下,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总体性分析;不同经济增长要素驱动模式下,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阶段性差异;在考虑空间效应的基础上,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区域差异。最后建立就业弹性影响因素评价模型进一步探究造成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存在时空差异的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核心内容包含以下四个部分。第一,从现状分析层面,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演变特征来看,经济总量与就业人口自改革开放以来均大幅度增加,但二者增长速度不一致,并表现出了阶段性特征。经济增长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转变趋势相一致,但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对整体就业的带动作用减弱,表现为整体就业弹性逐年下降,并且经济增长每1%所带动的全部就业人数逐渐减少。但经济增长对非农就业的带动作用并没有明显下降,经济每增长1%所带动的非农就业人数是不断增加的;从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演变特征来看,四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扩大,而就业规模的差距逐渐缩小。省份之间的经济差距与就业规模差距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东北地区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就业水平上来看与其他三个区域的差距逐渐拉大。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本地区就业规模的扩大,就业弹性为正但存在区域差异性,东北地区的就业弹性最小且逐年下降。进一步通过经济增速与就业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就业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就业增长率三种耦合方式考察了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的空间演化特征,并发现不同区域之间三种耦合类型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近十年随着经济增速的逐渐放缓,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空间非一致性增强。第二,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进行总体性实证分析得出,经济增长能够显著促进就业水平的提升,但二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即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门限效应特征,符合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门限模型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经济增长与就业非一致性关系,研究发现:当经济增速低于0.083时,经济增长对就业具有显著地正向效应;当经济增速高于0.083时,经济增长对就业依然具有正向效应但是作用大小明显减弱。我国经济增长能够带动就业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区域异质性下的经济增长作用存在差异、并且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经济要素的边际效应递减,当经济增速位于高区制时对就业水平的促进作用较弱。并且进一步从时间维度和地区维度的划分得出,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边际效益递减的区间,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经济增速大于门限值的样本数较多,而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经济增速大于门限值的样本数较少。第三,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阶段性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不同经济增长要素驱动模式下经济增长与就业均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存在阶段性差异。基于经济增长要素驱动模式对1978年至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时段划分,首先运用静态面板模型分析方法对不同时段内经济增长对就业带动作用的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但90年代后这种拉动作用逐步减小,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2010年后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是就业拉动作用有所回升。经济增长对非农就业的带动作用显著大于对整体就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引入经济增长与时间趋势的交互项发现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弱。其次运用系统GMM模型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就业弹性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模型,探究造成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存在阶段性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作为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是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要素比较优势的过程,随着经济增长的要素驱动模式从早期劳动要素投入驱动为主阶段转向资本要素与自主创新共同驱动为主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以及制度和政策等方面经历了剧烈的调整和改革,这些因素在不同阶段内对就业的作用差异是造成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存在阶段性差异的原因。第四,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不同区域内经济增长与就业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经济增长对就业产生了负向的溢出效应并且存在区域异质性,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存在区域差异。基于市级面板数据,首先在考虑经济增长空间效应的基础上,建立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不同区域内经济增长对就业带动作用的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经济增长对就业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存在对就业的正向溢出效应,如不考虑空间效应因素将会高估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从区域层面来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城市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最大,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小,中部城市和西部城市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相当。中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溢出效应也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的直接效应与总效应最大,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就业存在负向的溢出效应。其次运用系统GMM模型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就业弹性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模型,探究造成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存在区域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区域间工业化程度、技术进步水平、民营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水平与城市化率的差异是造成四大区域经济增长就业吸纳能力不同的主要原因,并且各因素对就业弹性影响效应的区域异质性是造成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存在区域差异的原因。综上,本文从多角度、深层次地论证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时空差异,并且分析了造成时空差异的成因。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以及经济增长与就业的现实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稳增长”“促就业”的目标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经验参考。
其他文献
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已经成为深化职教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两个元问题。新时代高素质职业人才的劳动技能迭代朝向关键能力的提高,传统的高职教育受到新挑战。因此,探索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成为时代的新命题与研究的新课题。本研究就此提出三大问题:一是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现状如何?二是新时代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模式如何变革行之有效?三是有效的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创新模式应如
学位
在国家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英语学科社会化考试方向的背景下,上海市于2017年起全面实施新高考方案。由于高考是高利害测试,必然会对教学和学习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反拨效应”。然而,当前对英语高考反拨效应的研究数量较少,对上海市新英语高考的反拨效应研究尤其不足。上海新英语高考与传统的英语高考不同,其改革内容包括一年两考、建设标准化考试题库和标准化考场、增加听说考试和概要写作,尤其一年两考,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经济取得了高速且长足的发展,但发展中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为使当下的发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要求,并缓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宏观政策改革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其不仅影响着宏观经济发展,还影响着家庭决策和微观个体福利。在诸多可能的影响中,以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微观福利获得既关乎我国下一辈人力资本的积
学位
报纸
【目的】研究环丙氨嗪对鸡粪中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添加活性炭对环丙氨嗪的解毒作用。【方法】使用含不同浓度(0, 0.1, 0.25, 0.5, 1, 2.5, 5, 10和15 mg/kg)环丙氨嗪的鸡粪分别饲养3, 4和5龄亮斑扁角水虻幼虫,统计幼虫的生长发育(体重和死亡率)变化;在鸡粪中添加不同浓度(0, 10, 30, 50, 100和150 g/
期刊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海外利益不断拓展。为进一步激发经济增长潜力,中国政府适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促进区域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催化了沿线各国人民之间利益融合,也让中国海外利益面对更多的风险。中国海外航运贸易和“蓝水海军”远洋活动是中国重要的海外利益,而商船和军舰的海外补给问题是中国海外利益保护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没有健全的岸基补给支撑,仅靠补给船或补给
学位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破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式民主迷信“”西式制度崇拜”,我们必须坚定不移高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旗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作用;加强立法的主导作用和督察的实效作用,让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遵循现代政治发展基本规律,根据八个“能否”和四个“要看、更要看”标准,从中美两国民主制度特点和实践效果的对比
期刊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从数量到质量”转型的关键时期,开展教育评估是确保院校人才培养和办学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而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又对评估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国前后经历过三轮全国性层面的高等职业院校评估。其中,第一轮评估的重点在于规范院校的基本办学条件与教学管理,第二轮评估的重点在于强化院校的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第三轮评估的重点在于突出院校的适应社会需求和服务能力。发展性评估
学位
《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是著名文化世家苏州文氏家族在明清之际的最后一位艺术高峰人物,也是一位具有代表意义的明清易代之际的文人。文震亨深受其家族文化熏陶,其成长环境、人格修为、艺术造诣、美学素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在其著作《长物志》中得到了集中、系统的表达。在晚明社会变革、商品贸易、各种思潮共生的大背景及文震亨本人文化思想与审美理想的共同催生下,《长物志》在前人广博丰富的博物类、生活类、
学位
语文教科书是一种重要的母语课程资源,是呈现课程内容的物化形态,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它本身与文化有着天然的相关性和内在的共通性,起着反映社会主流文化意识、传播主流文化内容的物质媒介作用。因高中阶段学生处于青年初期的独特性,其生理和心理均趋于成熟和稳定,加之高考的影响,使得高中阶段的语文教科书一直被教育界、文化界、舆论媒体以及社会大众等多种话语主体所关注,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从编排质量与发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