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侗族聚居区素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勤劳聪慧的侗族人民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记事,创造了丰富的民歌文化,形成了意蕴深厚的“饭养身,歌养心”的文化传统。但是,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侗族民歌文化面临着传承危机。
地处广西西北部偏僻山区的新民中寨屯,是个民歌文化丰富,民俗保存较好的侗族村寨。当地的歌者具有双重身份,他们并不是以唱歌为职业,在现实的生存压力下,他们一部分人要在家里从事繁重的农活,另一部分要去外面打工来贴补家用。经济的贫困导致务农歌者和打工歌者的生存现状并不容乐观。近年来,在一位研究民族音乐的侗族知识分子的倡导下,当地歌者开始对本地侗歌文化勇于创新,主动适应外界新文化,并力图用侗歌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他们积极拓展侗族民歌文化的传承空间,走出了一条当地表演和外出表演结合的传承侗歌的新路子。当地歌者一方面有着用表演来传承侗歌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传承中的文化困境。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当地歌者不能全身心投入到侗歌的传承中,此外,他们还面临着经济和文化以及本地文化独特性与适应外来观赏者的审美需要的文化困境。
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置身于如何适应外部文化语境的变迁和内部文化的延续等问题之中。少数民族文化要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生生不息地赓延,就只有既保持自己本土的族群特色,又不断地在外来文化的接触和碰撞中对其加以吸纳。笔者在中寨屯完成定点调查三次,从歌者对侗歌的选择、传承和创新等方面对他们的生存境况和文化适应进行微观研究,并运用人类学“参与观察”、文化深描以及动态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搜集侗族民歌传承主体以及传承现状的相关资料,分析当地侗族民歌文化传承主体的构成情况,关注务农和打工歌者的生存现状,思考他们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如何通过侗族民歌文化的创新主动适应外部文化语境变迁和内部文化的延续,在关怀该地文化传承主体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侗族民歌的传承方式,并关注当地歌者面临的侗族文化传承的困境。
歌者作为传承主体是侗歌文化传承链上重要的一个环节,惟有通过激发歌者的民族文化意识,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歌者的生存境况,侗歌文化的发展传承才会更有希望。这需要首先确立“以人为本”的传承保护模式,通过法律来保护侗族歌者的合法权益。其次,政府应帮助当地建设民族文化保护村,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同时鼓励当地的外出表演和本地歌会等活动,从政策和经济上支持他们走出一条经济和文化发展互相促进的道路。再次,应该在侗族地区实行侗歌引进课堂制度,让孩子们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