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是真核细胞产生的一种多功能、多用途的核蛋白翻译后修饰酶。PARPs超家族由18个亚型组成,其中PARP-1是特征最丰富的亚型,发挥90%以上的多腺苷二磷酸核糖基化修饰(PARy-lation)功能。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研究表明,PARP-1和聚ADP-核糖基化在DNA修复、基因组稳定性、细胞死亡和抑制肿瘤发生中起极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是真核细胞产生的一种多功能、多用途的核蛋白翻译后修饰酶。PARPs超家族由18个亚型组成,其中PARP-1是特征最丰富的亚型,发挥90%以上的多腺苷二磷酸核糖基化修饰(PARy-lation)功能。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研究表明,PARP-1和聚ADP-核糖基化在DNA修复、基因组稳定性、细胞死亡和抑制肿瘤发生中起极其重要地作用。当DNA因外源性损伤(电离辐射、烷化剂等)或内源性损伤等因素受损时,PARP-1被募集并与损伤部位结合形成活化的PARP-1,以NAD+为底物,催化NAD+裂解为二磷酸腺苷核糖(ADP-核糖)和烟酰胺,将ADP核糖转移到核受体蛋白上,形成聚(ADP-核糖)聚合物对损伤部位进行碱基切除修复。此外,PARP-1还参与双链DNA损伤修复的NHEJ过程(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非同源末端连接),在DNA修复通路中具有广泛的作用。PARP-1抑制剂是第一个使用PARPi-BRCA(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乳腺癌易感基因)合成致死机制成功进入临床的例子。PARP-1抑制剂抑制PARP-1的酶活性并抑制碱基切除修复介导的DNA单链损伤修复。由于复制叉碰撞,积累的DNA单链损伤被转化为DNA双链损伤,而PARP-1抑制剂亦可抑制NHEJ对DNA双链损伤的修复进而抑制细胞存活。因此,在HRR(Homology-dependent recombination,同源重组修复)缺陷型癌症(包括BRCA1或BRCA2缺陷型癌症)中,PARP-1抑制剂通过合成致死机制导致细胞死亡从而发挥抗癌作用。本文回顾总结了苯并咪唑-4-甲酰胺类PARP-1抑制剂NI位点和AD位点的构效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以饱和含氮杂环为连接基团的苯并咪唑-4-甲酰胺类PARP-1抑制剂进行相应研究。本课题合成了20个未见发表的2-苯基-1H-苯并[d]咪唑-4-甲酰胺衍生物作为潜在的PARP-1抑制剂,并经~1H NMR、13C NMR和HR MS等分析方法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证。本课题使用PARP-1试剂盒检测了目标化合物对PARP-1的酶抑制活性并用MTT比色法检测目标化合物对MCF-7与MDA-MB-436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结果显示14b(IC50=8.65 n M)表现出最强的PARP-1酶抑制活性,其IC50值小于阳性对照药Veliparib(IC50=15.54n M)但大于Olaparib(IC50=2.77 n M);而14m表现出最强的MDA-MB-436细胞增殖抑制活性(IC50=25.36±6.06μM),其IC50值与阳性对照药Olaparib相当(IC50=23.89±3.81μM)。连接基团R1为哌嗪的化合物,其PARP-1酶抑制活性最强;R1为高哌嗪的化合物,其MDA-MB-436细胞增殖抑制活性最强。R2为3-甲基-呋喃基的化合物,其PARP-1酶抑制活性和MDA-MB-436细胞增殖抑制活性整体更稳健。此结论丰富了苯并咪唑类PARP-1抑制剂AD位点的构效关系,为获得更安全、更有效的PARP抑制剂奠定了理论基础。化合物14b与PARP-1的分子对接结果显示,14b的苯并咪唑-4-甲酰胺结构位于NI位点,4-甲酰胺的氧原子与Arg865、4-甲酰胺的氢原子与Tyr907分别形成两个关键氢键。14b的侧链伸入AD结合位点,酰胺键的氧原子与Met890、酰胺键的氢原子与Tyr907分别形成两个关键氢键。由此可说明化合物14b对PARP-1具有较好的亲和力,对MDA-MB-436细胞亦有较好的增殖抑制活性,具有成为抗肿瘤药物的潜力,有代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乳腺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据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202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位居女性癌症首位的乳腺癌新发病例226万已超过肺癌的220万成为全球头号癌症。化疗是临床治疗乳腺癌最经典和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化疗药物的脱靶效应,即在到达病灶部位前的提前释放,极大降低了药物对远处实体瘤的治疗效果,并进一步引发全身的毒副作用。随着纳米医学的发展,利用纳米技术与化疗药物相结合,设计智能纳米药物载体
目的:阿霉素广泛用于癌症治疗,但其心脏毒性限制了临床应用,阿霉素诱导心脏毒性机制尚未清楚,铁死亡是阿霉素心脏毒性中受调节的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甘草苷(Liquiritin,LIQ)是甘草根的主要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凋亡、抗菌和抗癌作用,但其是否对阿霉素诱导心脏毒性有缓解作用尚未清楚,本研究通过建立阿霉素(Doxorubicin,DOX)心脏毒性小鼠和细胞模型,给予不同浓度甘草苷干预,探讨甘草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恶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其发病率男性略高于女性。主要表现为未成熟的白细胞异常增多并在骨髓处聚集,随之而来的是抑制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导致骨髓衰竭,进一步在全身各处扩散,从而出现严重的血液学症状。若病情未经控制发展到急变期,通常患者会在一年内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导致死亡,因此对CML的及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知的有效治疗CML的首选药物为BCR-ABL抑
目的: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研究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80%以上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高表达。因此,针对这一靶点的分子靶向治疗在NSCLC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尤其是有19外显子缺失突变和21外显子点突变(L858R)的患者。但最终多数患者会对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产生耐药。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EGFR敏感突变的NSCLC对EGFR-TKI
目前,化疗药物基因纳米共递送体系面临缺乏肿瘤靶向性、血液循环时间短、细胞摄取差和转染效率低等问题。迫切需要开发安全高效的主动靶向纳米共递送系统。靶向配体能赋予纳米系统良好的肿瘤靶向性,开发基于靶向配体的纳米共递送体系已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乳糖酸作为一种主动靶向肝癌细胞的天然特异性配体,被广泛用于构建肝癌靶向的纳米载体,而且作为一种常用的稳定剂,能提高纳米体系的稳定性。因此有望通过探索乳糖酸的接
目的:磁共振成像在细胞追踪、血管生成、细胞凋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传统的氢-1磁共振成像(~1H MRI)由于存在强背景干扰,不适用于体内靶标的追踪与量化。无背景干扰和可定量的氟-19磁共振成像(19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19F MRI)被视为传统~1H MRI的一个有价值的补充。常用的基于全氟化合物的19F MRI显影剂因存在信号裂分、密度高、对功能分子溶解
近年来,基于纳米医疗技术开发的用于肿瘤治疗或诊断的纳米靶向递送体系取得了巨大进展。纳米靶向递送体系是一类能够定点将药物递送到靶细胞部位,实现精准、高效和安全治疗的纳米材料。目前,研究者构建了多种多样的靶向纳米递送体系,包括脂质体、胶束、聚合物纳米粒、无机纳米粒等,这些靶向纳米递送体系在传递药物用于抗肿瘤研究中展示了巨大的潜力。但大多数纳米靶向递送体系仍面临着靶向效率低、生物相容性差、治疗效果不佳及
天然水凝胶是由天然高分子或天然小分子所形成的,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可降解性等优点,广泛的应用于细胞支架、组织修复、药物递送等领域。壳聚糖是一种来源丰富的高分子多糖物质,其具有抑菌、凝血等多种生理功能。单宁酸是植物来源的多酚小分子化合物,其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抗氧化作用、抗病毒等药理活性。因此,本论文以壳聚糖和单宁酸为原料,通过两者之间的双重交联作用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天然水凝胶。本论文的主要
目的:解偶联蛋白UCP5(uncoupling protein 5)位于线粒体内膜,参与质子回流,使氧化磷酸化解偶联。UCP过度激活,ATP生成减少;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电子传递减少,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降低。心脏是一个高耗能组织,本文旨在探讨解偶联蛋白UCP5在果蝇成体心脏中的功能。方法:利用果蝇成体心脏生理学功能分析平台,检测解偶联蛋白UCP5对果
目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淋巴母细胞恶性增殖引起的一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发生变化。高水平ROS诱导的细胞凋亡和自噬是肿瘤发生发展的两种重要调控机制。葫芦素B(Cucurbitacin B,Cu B)被证实可以快速升高多种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