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我国独创的用来对冲信用风险的一种金融衍生品,类似的金融衍生品在国外被广泛使用。2016年9月23日,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发布的《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规则》完善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产品种类,标志着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目前关于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研究大都还停留在理论定价分析和案例分析上,鲜有将其与模型结合研究它对金融风险的影响。根据国内学者的理论分析,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能缓释银行的个体信用风险,但也有研究表明它能增强金融机构间的关联性,有促进信用风险传染的可能;因此研究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对金融风险传染的影响问题,建立严格的信用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利用多主体模型、疾病传播机理以及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交易理论构建了一种信用风险传染模型。该模型由主体分类、主体状态转换规则构建和信用风险评价指标构建三部分构成。主体分类部分按机构将主体分为银行、保险和公司;同时结合疾病传播机理,将主体按信用状态分为了四种不同状态。主体状态转换规则共存在五种情况,其中四种转换规则沿用疾病传播模型中的状态转换参数;针对另外一种转换规则,模型构建了一个关于主体的资产水平指标Wi,t ,将其作状态转换阈值。信用风险评价指标构建包括系统初始时刻的瞬时风险水平指标构建,以及系统最终时刻的稳定风险水平指标构建,用于研究不同初始风险水平下,金融系统风险水平的最终演化情况。模型的实现,将上述信用风险传染模型中的三个部分带入多主体模型中,完成模型初始化和主体交易伙伴关系的构建。最后本文收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交易数据,给模型参数提供取值范围参考,并在不同初始风险水平下对模型进行演化模拟,为有效控制金融系统信用风险传染问题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发现:信用风险传染模型能够模拟信用风险在金融系统中的演化规律。若金融系统的初始风险水平不高,则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能有效的帮助金融市场分散信用风险;当金融系统整体违约率上升到某一临界水平时,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会加大信用风险传染的可能。
本文的创新点有两个:一是提出了一种信用风险传染模型,该模型能动态地显示金融系统中机构信状态的演化过程,不仅考虑了机构自身影响因素,还考虑了机构间的相互作用对信用风险传染的影响。二是将疾病传播模型运用到信用风险传染问题中,将传统疾病传播模型中对主体的分类拓展至两个维度,并构建了一个状态转换阈值i,tW 来优化主体状态转换规则。不足的是模型的指标选择有待进一步完善,模型的验证有待进一步拓展。
本文利用多主体模型、疾病传播机理以及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交易理论构建了一种信用风险传染模型。该模型由主体分类、主体状态转换规则构建和信用风险评价指标构建三部分构成。主体分类部分按机构将主体分为银行、保险和公司;同时结合疾病传播机理,将主体按信用状态分为了四种不同状态。主体状态转换规则共存在五种情况,其中四种转换规则沿用疾病传播模型中的状态转换参数;针对另外一种转换规则,模型构建了一个关于主体的资产水平指标Wi,t ,将其作状态转换阈值。信用风险评价指标构建包括系统初始时刻的瞬时风险水平指标构建,以及系统最终时刻的稳定风险水平指标构建,用于研究不同初始风险水平下,金融系统风险水平的最终演化情况。模型的实现,将上述信用风险传染模型中的三个部分带入多主体模型中,完成模型初始化和主体交易伙伴关系的构建。最后本文收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交易数据,给模型参数提供取值范围参考,并在不同初始风险水平下对模型进行演化模拟,为有效控制金融系统信用风险传染问题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发现:信用风险传染模型能够模拟信用风险在金融系统中的演化规律。若金融系统的初始风险水平不高,则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能有效的帮助金融市场分散信用风险;当金融系统整体违约率上升到某一临界水平时,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会加大信用风险传染的可能。
本文的创新点有两个:一是提出了一种信用风险传染模型,该模型能动态地显示金融系统中机构信状态的演化过程,不仅考虑了机构自身影响因素,还考虑了机构间的相互作用对信用风险传染的影响。二是将疾病传播模型运用到信用风险传染问题中,将传统疾病传播模型中对主体的分类拓展至两个维度,并构建了一个状态转换阈值i,tW 来优化主体状态转换规则。不足的是模型的指标选择有待进一步完善,模型的验证有待进一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