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学习的雷达辐射源分选与识别技术研究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e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达辐射源分选与识别一直是电子侦察监视、电子对抗等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随着各类辐射源和有意无意干扰的增多,并伴随着雷达低截获概率技术的发展、工作体制的复杂化以及抗干扰技术的综合应用等,导致截获信号呈现出信噪比低、干扰脉冲多、观测误差大等特点,雷达脉冲序列规律性被严重破坏,使得模型驱动类的传统分选与识别方法面临严重挑战。机器学习是由数据驱动的信号处理与信息获取工具,近年来在图像处理、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大成果。由于数据驱动方法对含有误差的大样本数据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且在前期训练后能够满足实时性处理的需求,拟将机器学习方法引入非合作雷达信号与数据处理(军用领域又称雷达侦察信号与数据处理)领域,以解决传统方法对复杂环境适应能力弱的问题。本文重点研究机器学习技术在复杂电磁环境雷达脉冲分选和识别方面的应用,主要工作与创新性成果归纳如下:(1)针对部分参数已知的重点目标快速分选问题,考虑复杂电磁环境下丢失脉冲和虚假脉冲比例高且测量误差大的情况,从雷达辐射源脉冲混叠模型出发,利用自编码器对信息的压缩和重构能力,提出基于自编码器(Autoencoder,AE)的无监督脉冲序列去噪方法和基于降噪自编码器(Denoising Autoencoder,DAE)的分选方法。在去噪过程中,主要利用自编码器编码过程对有用信息的压缩提取,以及解码过程对原始信息的重构,实现对虚假脉冲的抑制、丢失脉冲的修补和测量误差的校正。该方法不需要原始脉冲序列作为标签数据,而是直接分析并提取带噪声数据之间的共同特征进行无监督去噪,与传统去噪方法相比,对噪声适应能力更强。基于降噪自编码器的快速分选方法主动增加噪声作为网络输入,通过自编码器对脉冲到达时间序列(Time-of-Arrival,TOA)逐层提取出具有鲁棒性的有效特征进行分选,仿真实验证明,与传统方法相比,新方法具有模型简单、收敛速度快、鲁棒性强等显著优势。(2)针对常规脉冲分选问题,提出基于迭代卷积神经网络(Iterative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ICNN)的分选新结构。网络结构中的迭代单元每次将分选输出的单个脉冲序列从原始交叠的脉冲序列中删去,以达到简化原始序列的目的,实现迭代分选。ICNN不仅能够逐个输出分选结果,且可以处理目标源个数不确定的分选问题。此外,由于分选过程中输出目标与样本目标顺序无法确定,本文提出多目标训练(Multi-target Training,MTT)方法,使得ICNN可以解决训练过程中目标与输出的匹配问题。仿真实验表明,在同样的参数设置下,ICNN比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分选准确性和对误差更强的适应性。(3)面向高比例丢失脉冲和虚假脉冲等复杂条件,本文提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重频类型识别方法CNN-PRIR(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based Pulse Repetitive Interval Recognition),该方法利用深度学习强大的表示能力建立辐射源脉冲与重频类型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行识别。辐射源的重频具有多种类型,在低信噪比环境下难以被准确识别,但由于重频序列具有周期性和局部性,而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可以提取输入的局部特征,且对噪声带来的形变具有良好的容忍度,因此非常适合解决重频类型识别问题。仿真实验表明,CNN-PRIR方法较传统统计方法和一般深度神经网络具有更高的识别准确率和对误差的适应性,且对于训练数据集之外的目标识别也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4)针对复杂场景下的雷达辐射源型号识别问题,包括低截获概率技术和雷达周期旋转导致的观测信息不均匀,以及多功能体制雷达和复杂模式雷达部分模式相同或相似的情况,提出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多循环神经网络(Attention-based Multi-RNNs,ABMR)型号识别方法。该模型首先针对辐射源的多维特征分配循环神经网络,并利用注意力机制合理分配神经网络的权重,在识别过程中充分聚焦有利于识别的真实脉冲信息,并忽略噪声和未观测到相关信息的部分。ABMR模型将脉冲描述字(Pulse Repetitive Words,PDWs)中的高维特征作为网络输入进行训练,收敛后的网络可以对获取的脉冲序列进行识别。由于注意力机制可以通过调整网络权重来关注脉冲序列的关键信息,因此可以充分挖掘和分析辐射源特征的微小差别和高噪声环境中较少的真实脉冲,从而对复杂场景下雷达辐射源型号进行高效识别。实验表明,新方法在低信噪比条件下的识别性能远优于已有传统方法和一般神经网络方法。
其他文献
近年来,自由空间涡旋光通信以其极大的通信容量和极高的频谱效率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涡旋光所携带的轨道角动量理论上取值无穷且彼此正交,能够为光通信提供新的维度资源。然而,涡旋光在自由空间传输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大气信道的影响,导致承载信息的轨道角动量态间产生串扰,造成通信系统性能下降。本文围绕自由空间涡旋光通信检测技术展开研究,首先针对轨道角动量在自由空间中的传输特性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了大气湍流、大
图像标注(Image Captioning)是指利用计算机自动生成自然语言句子来描述给定图像内容。这就要求计算机首先要全面、详细地理解图像内容,即有效表征图像包含的物体、物体属性以及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将图像内容转化为一句语法、语义正确的自然语句。其中,理解图像内容隶属于计算机视觉领域,而自然语言表达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图像标注涉及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两大学科领域。随着深
文本问答,旨在构建能够回答任意自然语言问题的计算机系统,是自然语言处理与人工智能领域内最具难度的挑战之一。阅读理解式问答,又称机器阅读理解,是文本问答的一个子任务,在近年来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极大关注。机器阅读理解的目标是教会机器阅读并理解人类语言文本并回答相应问题。由于该任务天然地可以被用来衡量机器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因此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此外,阅读理解技术还能被广泛应用于问答应用、搜索引擎以及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越来越多人担心云环境下的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一方面,云平台收集或者用户外包的数据中可能包含敏感数据,直接将数据交给云平台,可能会造成用户隐私泄露。另一方面,云平台自身的安全防护措施并不够完善,导致外部攻击和内部泄露时有发生。传统的随机扰动、数据匿名等技术,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保护数据,但安全性有限,常常导致数据挖掘结果精度下降。一般加密
网络空间安全日益上升为一种国家层面的战略问题,各国都高度关注本国以及与之紧密关联国家的网络安全。我国正致力于实现网络强国的发展目标,营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网络环境,这也是当前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研究的热点。作为文件、信息和资源等联网内容的共享平台,内容共享网络在互联网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分布。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入应用,特别是对等网络(P2P,Peer-to-Peer)的兴起与流行,极大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通信数据安全和隐私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协议得到广泛应用。TLS在端到端会话中的实体认证、流量机密性和完整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计算机网络中还有很多不同功能的网络中间设备,如入侵检测设备、家长过滤系统等,对于维护网络安全、实现网络功能和提高网络性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TLS加密网络流量
由于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对海洋环境监视能力,开展基于SAR图像的舰船目标检测技术研究对经济民生和国防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SAR技术诞生至今,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针对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然而,针对SAR图像中目标轮廓模糊的情况,传统方法依然难以取得好的检测结果。此外,随着SAR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公共场所人群失稳事故频发。大数据时代,行人运动及人群疏散数据的获取空前便利,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增强建模仿真技术在公共场所人群应急管理全过程的效能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为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本文提出使用数据驱动的方式对行人运动及人群疏散建模仿真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了基于平行仿真的行人运动及人群疏散建模仿真应用框架,其中数据驱动的仿真建模是实现该框架的的关键技术。然后从模型结构空间
基于红外成像的空间目标识别是导弹防御系统中的关键环节。远距离空间目标的红外成像为点目标,仅能获取目标辐射强度序列。如何从中提取目标的形状和姿态运动等特征信息,进行有效的点目标识别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智能化作战需求的牵引下,本课题基于空间点目标的红外辐射强度时间序列,开展了神经网络空间目标识别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空间目标红外辐射强度建模及形状与姿态反演。对目标表面温
空间机器人一直是在轨服务技术中的重要选项之一。随着服务对象的不断扩展,加之航天任务对可靠性的极高要求,单臂乃至多臂空间机器人将面临一些难以胜任的操作任务。而小卫星的应用和编队技术的成熟,使得多空间机器人协同服务成为可能。本文以多空间机器人编队组成的在轨服务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李群李代数和旋量理论为基本工具,在建立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运动规划和跟踪控制问题。所得主要成果如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