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德华·贝拉米创作的《回顾:公元2000—1887》发表于1889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美国乌托邦小说,先后被译为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俄语、保加利亚语、阿拉伯语和汉语等语言。直到现在,总共有六个中文译本。但是,关于这些译本的系统性研究还不多。所以本文旨在借助规范理论的指导,对李提摩太和蔡尔康所译的《回头看记略》与林天斗、张自谋合译的《回顾》展开对比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以及詹姆斯·霍姆斯的翻译理论研究基础上,图里首先提出了翻译规范理论。通过研究译者遵循的规范以及影响译者实际翻译的各种影响因素,他试图发现翻译的法则。图里将翻译规范分为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并提出规范具有多样性。在图里规范理论基础上,切斯特曼、赫曼斯、诺德等学者进一步补充和改进了规范理论。切斯特曼将规范定义为“模因”,并将规范划分为产品规范和过程规范。赫曼斯在其论著中讨论了规范的性质,并提出了几点学习规范的重要建议。诺德则提出了构成规范和调节规范。这些理论相得益彰,统称为规范理论。在本文中,作者首先分别对比描述了两个译本产生的社会背景、对应时代的读者期待、以及译者对原文本的理解。李提摩太和蔡尔康译《回头看记略》以救亡启蒙;而林天斗和张自谋所译的《回顾》则是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然后,作者对两个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作者发现:《回头看记略》的主要特征为:大量改写、叙事模式的转变和归化策略。而《回顾》则以直译原文、保留叙事模式和异化策略为其主要特征。在最后一部分,结合具体实例,作者对两个译本的语言特征和文体特征进行了逐一对比研究,包括对词汇选择、翻译用语、文体特征、修辞手段的具体实例分析。翻译规范理论的介绍和应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理论原则,以指导译者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做出的选择,也为我们研究这些选择背后的制约因素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