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碳周转对外源有机碳输入的响应

来源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inanyan_sx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13C同位素自然丰度法、田间培养、静态箱采样、气相色谱等技术,选用火炬松凋落物、高CO2浓度条件下生长形成的小麦秸杆(简称FACE麦秸)和常规CO2浓度条件下生长形成的小麦秸杆(简称Ambient麦秸)等三种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到土壤中,研究了淹水条件下不同质与量的外源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分解特征以及不同质与量的外源有机碳输入土壤对土.气界面C交换和土壤碳库周转与固定的影响,揭示了大气CO2升高影响土-气间碳交换和土壤碳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火炬松凋落物中木质素和酚含量显著高于麦秸,其分解率远远低于麦秸;而FACE麦秸和Ambient麦秸间分解速率没有显著差异,并且外源有机物料添加量对各自分解速率没有显著影响,说明CO2浓度升高引起的小麦秸秆生化性质和数量的改变对麦秸的分解特征无显著影响。   施用有机物料均显著促进了土壤CO2和CH4排放,而且添加麦秸的促进效应极显著大于添加火炬松凋落物;CO2和CH4累积排放总量与有机物料添加量成显著线性正相关;CO2浓度升高引起的麦秸生化性质的改变(N含量降低,C/N比升高)对土壤CO2和CH4排放无显著影响,而高CO2浓度引起的输入土壤C量的增加将促进土壤CO2和CH4排放。   有机物料输入影响了土壤原有有机碳分解产生的CO2释放,产生激发效应,火炬松凋落物输入产生的激发效应强度显著低于麦秸;且激发效应强度与有机物输入量均成显著线性正相关。CO2浓度升高引起的麦秸生化性质的改变对土壤原有有机碳分解的无显著影响;而CO2浓度升高引起的输入土壤C量的增加将促进土壤原有有机碳的分解,产生正激发效应。   各处理的土壤总CO2排放速率与5 cm土温和气温都成显著的正相关;而添加有机物料影响了土壤CH4排放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不同质与量的外源有机C输入对土壤CH4和C2O排放以及土壤原有有机碳分解影响的不同可以用微生物生物量C及土壤脱氢酶活性变化加以解释。   培养结束后,全土和各粒级组分C含量都随有机物料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各粒级组分C的更新率为:大于53μm组分>全土>小于53μm组分,且更新率随有机物料输入量的增加而升高。在添加量相同情况下,添加麦秸土壤>53μm组分C更新率显著高于添加火炬松凋落物。由于激发效应而损失的C主要来自于土壤>53μm的组分。CO2浓度升高引起的麦秸生化组成的改变还不足以对土壤C周转产生显著影响。在未来CO2浓度升高的条件下,C向土壤输入量的增加比作物生化性质的改变对土壤碳库的影响更大,且有利于土壤碳库的累积。据估算,CO2浓度升高引起的输入土壤碳量的增加会导致土壤多固定139.6 kg ha-1 season-1碳量;但是增加的土壤C固定量还不足以缓减因输入土壤C量的增加而导致的CH4-C排放量提高。
其他文献
期刊
徐霍成,一个非工业设计科班出身的设计师,依托事业合伙人模式不断的组建、重构着自己的设计公司,将创新精神与自主研发结合不断将成果从设计推向创新.在项目数量上做减法、质
期刊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在近些年受到了科研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具有很多十分突出的优点,例如,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小、工作温度范围宽、无记忆效应以及绿
传统能源材料的储量极为有限,并且在使用过程中释放的气体会持续危害环境,所以我们迫切地需要开发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由于可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等都是不连续
反复可充放电锂离子电池技术是在储能电站、电动汽车等领域最有前景的电源技术之一。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和长循环稳定性是锂离子电池应该具备的特征。目前,商业化的碳基负极材料因较低的理论容量(372 mAh g–1)等缺点制约了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发展,层状结构的MoS_2由于比容量高(约670mAh g–1)、环境友好等优势在锂离子电池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其低的电子电导率、低锂离子扩散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游戏化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思考和探究数学知识,可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重点探
数学运算是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生活必备的技能.教师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从研究教材、教学形式、深度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积极探寻小学阶段运算教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随着
现今,随着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EVs)产业发展,锂离子电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锂离子电池体系中,正极材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池性能,然而目前应用的几种正极材料,存在原料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