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出现,给知识产权领域带来深刻的影响,也给我国的著作权法律制度的立法和司法提出新挑战。有关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法律纠纷逐渐出现在司法实践中,“腾讯诉盈讯科技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纠纷案”是法院首次认定人工智能生成物构成作品的典型案例,主要有三个争议焦点:第一,涉案文章是否构成作品;第二,原告是否为本案适格主体;第三,被告是否侵害了原告享有的著作权且构成不正当竞争。首先,明确人工智能生成物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出现,给知识产权领域带来深刻的影响,也给我国的著作权法律制度的立法和司法提出新挑战。有关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法律纠纷逐渐出现在司法实践中,“腾讯诉盈讯科技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纠纷案”是法院首次认定人工智能生成物构成作品的典型案例,主要有三个争议焦点:第一,涉案文章是否构成作品;第二,原告是否为本案适格主体;第三,被告是否侵害了原告享有的著作权且构成不正当竞争。首先,明确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构成作品不以自然人创作为前提,但应适当提高人工智能生成物“独创性”的标准。腾讯公司的财经文章从生成过程以及表现形式来看,符合独创性的标准,满足文字作品的构成条件。其次,应明确腾讯人工智能在现阶段不享有法律主体资格。对于权利归属的确定,因腾讯公司的财经文章是在腾讯公司团队主持下,利用腾讯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并由腾讯公司对外承担责任,因此推定涉案文章的权利归属腾讯公司,从而认定腾讯公司是本案适格主体。再次,在《著作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规则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般条款应作为兜底条款予以适用。盈讯科技公司未经腾讯公司允许擅自复制了财经文章,侵害了腾讯公司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构成著作权侵权,应当予以《著作权法》保护。最后,由本案延伸出两点思考:一是应当完善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保护制度,给予相应的法律保障。二是对于实践中不构成作品的人工智能生成物仍然具有保护的必要性,可以优先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保护,以便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发展。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果,社会各项建设不断开展,但同时也面对着环境污染与资源滥用的挑战,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资源和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因此,随着国家对传统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以及重视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的节能发展模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区域循环经济是以区域为基
2018年3月,最高法、最高检颁布司法解释,指明检察机关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这一模式因具备特殊优势很快成为检察机关办理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优选。但仅有一条解释而无细化条文规范独木难支,实践中程序适用乱象频发,检察机关诉讼地位如何、能否进行调解以及审判组织构成等都有争议,2021年这一司法解释修订仍未对存在的争议作出回应。此外,最高法、最高检发布批复肯定了诉前公告程序有履行必要性,但这对解决
行政协议在现代行政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司法实践中对行政协议纠纷的解决仍存在诸多争议。从抽样选取的样本案例可以看出,我国在行政协议的界定、无效行政协议的审查以及《行政诉讼法》相关规定的溯及力这三个方面存在理论争议大、立法不明确、司法裁判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关于行政协议的界定,司法实践中存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问题,往往仅依据某单一要素就断然认定为行政协议,或仅依据协议双方地位平等就认定该协议属于民
聚众斗殴罪在我国现行《刑法》中以简单罪状的方式表述,从罪名定义到罪刑适用方面,较为笼统和宽泛。《刑法》第292条第2款所规定的聚众斗殴罪向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转化问题上,存在诸多学术争论和司法疑难问题。因缺乏配套的司法解释和适用标准,故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对聚众斗殴罪何种主体转化成故意伤害罪的争议较大。从“肖能洁等聚众斗殴案”“高超凡等聚众斗殴案”“梁宏佐等聚众斗殴案”三个案件的争议焦点上看
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市场模式、生产方式乃至人们的生活习惯,随之而来的数据垄断问题引起了反垄断研究的关切,大数据垄断的规制成为反垄断法面临的新挑战。必需设施理论是反垄断法中的一项基础性理论,其实质是对必需设施的法定强制交易。大数据在满足特定条件时同样可能成为“必需设施”,此时则需要运用反垄断法的力量推动大数据交易和共享。我国现阶段更多地强调对于大数据权利的保护,司法实践中尚未足够重视大数据反垄断问
伞形信托是我国结构化信托中的一种,近年来随着金融监管政策收紧,伞形信托业务似有偃旗息鼓之势。实践中针对伞形信托合同效力的争议却未停止,伞形信托的合法性也因其结构化安排与场外股票融资结构的相似性而受到质疑,实践中不同法院在认定伞形信托合同效力上存有分歧,由伞形信托合同效力引发的纠纷仍遗留了许多后续问题。证监会的清理整顿活动在关闭信托端口业务的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由于此种结构化信托业务属于新
司法实践中对职务侵占罪的认定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体现在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认定、与盗窃罪的区分以及犯罪数额的认定三个方面。认定职务侵占罪,首先应明确职务的内涵,通过梳理职务侵占罪的立法沿革,明确职务侵占罪保护的法益是单位财产所有权和职务的廉洁性。采取法益解释理论的方法,明确职务的本质是单位公共权力赋予的,从事被侵犯单位财物的控制、支配工作。职务具备合法性、现实性、直接性的特征。在认定“利用职务上
2014年5月1日起,《商标法》正式将声音纳入保护范围,声音商标成为一种新型商标为法律所规制。司法实践关于声音商标显著性认定争议案例虽然为数不多,但意义重大。小米公司诉国家商标评审委员会商标申请驳回复审行政纠纷一案就是其中的典型。自2014年向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注册申请到2019年二审法院作出终审判决,历经四步五年才最终定分止争。全案围绕诉争商标是否具有显著性展开,以是否具有固有显著性和获得显著性
1994年税制改革后,增值税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增值税专用发票因为能够被用于抵扣税款,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所以不法分子利用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偷取国家税款的现象频繁发生,所引发的税款流失数额越来越多。因而,严惩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犯罪始终是司法机关的工作重点。我国目前有关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立法规定尚不完善,理论界对该罪的构成要件存在争议,司法机关裁判案件也缺乏统一且规范的标准。“
通过对比我国法院审理的112个关于垄断协议的案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横向垄断协议案件的处理方式以及责任认定基本一致。但是由于我国法律不健全等原因,纵向垄断协议案件相关问题的处理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这也就导致实践中法院在纵向垄断协议,特别是纵向垄断协议中比较典型的维持最低转售价格协议的认定原则、举证责任分配等问题上存在比较大的争议和分歧。其中在认定构成纵向垄断协议适用何种原则的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