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司法实践中对职务侵占罪的认定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体现在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认定、与盗窃罪的区分以及犯罪数额的认定三个方面。认定职务侵占罪,首先应明确职务的内涵,通过梳理职务侵占罪的立法沿革,明确职务侵占罪保护的法益是单位财产所有权和职务的廉洁性。采取法益解释理论的方法,明确职务的本质是单位公共权力赋予的,从事被侵犯单位财物的控制、支配工作。职务具备合法性、现实性、直接性的特征。在认定“利用职务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法实践中对职务侵占罪的认定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体现在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认定、与盗窃罪的区分以及犯罪数额的认定三个方面。认定职务侵占罪,首先应明确职务的内涵,通过梳理职务侵占罪的立法沿革,明确职务侵占罪保护的法益是单位财产所有权和职务的廉洁性。采取法益解释理论的方法,明确职务的本质是单位公共权力赋予的,从事被侵犯单位财物的控制、支配工作。职务具备合法性、现实性、直接性的特征。在认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时,应基于法益保护的角度从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一方面判断行为人通过所承担的事务是否具备支配、控制单位财物的地位,另一方面判断行为人是否通过该地位,侵占了单位财物。应从犯罪构成体系出发,通过侵害法益、犯罪主体、行为方式、犯罪数额以及犯罪对象全面认定职务侵占罪,从而区分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认定职务侵占罪的犯罪数额时,属于个人犯罪的应计算“单位财物”的数额,构成共同犯罪,应以犯罪总额作为各行为人的犯罪数额。秉持现时现地、客观实际、价格中等原则,依据有效的价格证明,以价格鉴定意见作为补充,参考销赃数额,对“单位财物”的价值金额进行认定。行为人多次犯罪的,应采取累计的方式计算犯罪数额。为了更好办理此类案件,应尽快完善职务侵占罪的相关司法解释,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和犯罪数额制定统一的认定方式。在《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新增一条,作为第11条,明确“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认定标准。原第11条改为第12条,并且在该条中新增一款,明确犯罪数额的认定方式。
其他文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已有了极大的增长,但由于意识形态不同、政治制度相异、文化隔阂及贸易逆差增大等原因,我国在境外媒体及大众消费者中的形象不仅未得到改善,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以上的恶化。尽管我国网民众多,但在国际互联网中话语权、文化输出能力都较弱,难以及时针对国际媒体不客观的报道做出反应。长期来看,互联网媒体倾向性报道不仅使外国民众对我国恶感加深,同时也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一定影响。探究互联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极大地促进了出口贸易尤其是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发展,贸易过程中引进的新兴技术、先进设备与科学管理经验也令国内的技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以往我国依托“人口红利”这一优势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一席之位,并逐渐成为了全球生产链上不可或缺的部分,拉动了国内就业增长。随着我国迈入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影响企业就业的因素与机制也变得错综复杂起来,在这其中,技术进步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已经逐渐超过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制造业,成为我国产业稳定发展的先锋部门。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中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之一,其本身集聚和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在增强区域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促进就业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1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虽然成效斐然,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依然较为滞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在调整时期,二者均存在集聚水平低,结构不合理等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新时代的重要议题,其度量方式受到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区域生态效率作为衡量其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其进行研究无疑对社会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生态效率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内部聚合情况及其优化质量对经济增长的资源集约和环境友好程度起着决定作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不仅仅为了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还必须兼顾其所带来的生态效率,产业结构的比例配置以及产业内的要素分配
进入21世纪,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果,社会各项建设不断开展,但同时也面对着环境污染与资源滥用的挑战,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资源和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因此,随着国家对传统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以及重视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的节能发展模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区域循环经济是以区域为基
2018年3月,最高法、最高检颁布司法解释,指明检察机关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这一模式因具备特殊优势很快成为检察机关办理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优选。但仅有一条解释而无细化条文规范独木难支,实践中程序适用乱象频发,检察机关诉讼地位如何、能否进行调解以及审判组织构成等都有争议,2021年这一司法解释修订仍未对存在的争议作出回应。此外,最高法、最高检发布批复肯定了诉前公告程序有履行必要性,但这对解决
行政协议在现代行政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司法实践中对行政协议纠纷的解决仍存在诸多争议。从抽样选取的样本案例可以看出,我国在行政协议的界定、无效行政协议的审查以及《行政诉讼法》相关规定的溯及力这三个方面存在理论争议大、立法不明确、司法裁判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关于行政协议的界定,司法实践中存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问题,往往仅依据某单一要素就断然认定为行政协议,或仅依据协议双方地位平等就认定该协议属于民
聚众斗殴罪在我国现行《刑法》中以简单罪状的方式表述,从罪名定义到罪刑适用方面,较为笼统和宽泛。《刑法》第292条第2款所规定的聚众斗殴罪向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转化问题上,存在诸多学术争论和司法疑难问题。因缺乏配套的司法解释和适用标准,故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对聚众斗殴罪何种主体转化成故意伤害罪的争议较大。从“肖能洁等聚众斗殴案”“高超凡等聚众斗殴案”“梁宏佐等聚众斗殴案”三个案件的争议焦点上看
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市场模式、生产方式乃至人们的生活习惯,随之而来的数据垄断问题引起了反垄断研究的关切,大数据垄断的规制成为反垄断法面临的新挑战。必需设施理论是反垄断法中的一项基础性理论,其实质是对必需设施的法定强制交易。大数据在满足特定条件时同样可能成为“必需设施”,此时则需要运用反垄断法的力量推动大数据交易和共享。我国现阶段更多地强调对于大数据权利的保护,司法实践中尚未足够重视大数据反垄断问
伞形信托是我国结构化信托中的一种,近年来随着金融监管政策收紧,伞形信托业务似有偃旗息鼓之势。实践中针对伞形信托合同效力的争议却未停止,伞形信托的合法性也因其结构化安排与场外股票融资结构的相似性而受到质疑,实践中不同法院在认定伞形信托合同效力上存有分歧,由伞形信托合同效力引发的纠纷仍遗留了许多后续问题。证监会的清理整顿活动在关闭信托端口业务的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由于此种结构化信托业务属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