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保护视域下的民族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肇兴侗寨为研究个案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_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的指导方针及其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布后,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广大民族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优势和潜力。在贵州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奋发赶超,力争与全国全省实现同步小康的当下,无疑,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既是实现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又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论文基于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民族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双赢的视角,试图通过对肇兴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研究,探讨保护传统文化与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有效方式。为此,论文在实地调查、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肇兴侗寨民族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所具备的文化资源、阶段历程、发展成就、存在问题等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厘定并分析了肇兴侗寨民族乡村文化产业经历了探索发现、萌芽、初创和发展四个阶段的历程与特征;认为肇兴民族文化产业主要表现为村民自发内生型、政府主导发展型和龙头企业引领型等三种类型,并且在以鼓楼为中心的传统民居文化旅游产业、以民族工艺品开发为主的文化产品生产、以体验民俗文化为主的乡村文化展演、以歌舞、戏曲为代表的音乐产业打造等方面取得了显现的成就,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侗族民众增收致富、增强侗族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自觉自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呈现了双赢的势头。  同时,论文对肇兴民族文化产业由于起步晚、基础弱、人才缺、观念转变慢等因素制约尚存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旅游文化资源保护意识低、民族文化传统工艺复杂传承困难、代表性人物及代表性产业品牌缺乏、文艺演出原生性不足而舞台化有余、产业投入力度不足以及产业发展联动机制缺失等问题进行了总结、讨论。并在基于问题原因、文化资源禀赋及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的分析基础上,特对肇兴侗寨民族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了SWOT-AHP模型发展战略选择分析,从定量角度对肇兴民族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评估,认为其发展具有较大的优势和难得的机遇,是肇兴侗寨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并进、双赢发展的有效路径选择,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积极利用外部机会,在今后的发展实践中,采取SO战略区的实力型即偏开放型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论文立足于传统文化的保护视域,在明了地情、依托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双赢发展的总思路下,在民族文化产业体系建立与完善、民族文化旅游建设、知名文化产品品牌提升与民族文化产业内在价值建设、增强政府扶持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思考,并在其中提出了以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为中心,重点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产业、民族歌舞演出产业、民族节日和习俗文化产业,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加大政府投入多渠道融资投资开发,整合社会资源联合联动等推动民族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对策。
其他文献
关联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一直备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争论。实证数据显示,自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第十五号指导性案例首次公布以来,关联公司人格否认案件数量在司法实践中迅速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鉴于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