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姜戎所著的《狼图腾》是一系列狼故事构成的长篇小说,记叙了主人公陈阵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内蒙额伦草原的插队生活。作者通过对草原自然生态生动的描写,对中国农耕文明以及游牧文明的回顾和对比,以及对草原游牧民族的精神图腾的赞扬和推崇,赋予了《狼图腾》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本书自2004年4月在中国发行以来,在中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8年,由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先生翻译的英译本面市,并在全球大量发行。正是由于葛先生出色的翻译,使得狼图腾获得了首届曼氏亚洲文学奖。然而,由于该书英译本面世仅四年,国内外译界对其研究较少,鲜有研究将此译本置于文化背景下,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以功能主义为理论基础,深入研究翻译目的、翻译述要等因素对葛浩文选择《狼图腾》具体翻译策略的影响和选择。功能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并迅速发展成为新的翻译理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意识的人类活动,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行为并直接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在这一理论框架下,一直被用来衡量译文质量标准的“对等”被另一个评估标准“充分”所取代,因此译者可以选择对原文进行归化和异化,但是翻译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本文旨在功能主义的理论框架之下,通过简单随机抽样调查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葛浩文《狼图腾》英译本文化层面的翻译策略,并对译者采取这一策略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首先,作者从翻译目的以及翻译述要等方面考察影响葛浩文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其次,本文借用奈达文化五分法,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五方面进行具体调查。本文共选取104个样本,其中生态文化17例,物质文化12例,社会文化27例,宗教文化16例,语言文化32例,通过研究得知,在生态、社会、宗教和语言文化的翻译过程中,葛浩文多倾向于异化策略,这是由于翻译的目的,即传播蒙古和中国文化,促进中西交流决定的;然而由于《狼图腾》涉及了大量的具有蒙古特色的物质文化词汇,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因此在此翻译过程中,译者多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葛浩文作为翻译中国文学的首席翻译家,他为传播中国文化采取的翻译策略为广大译者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对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