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世纪末叶,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侵略扩张的本性决定资本主义列强加紧海外掠夺。远东地区尤其是中国和朝鲜,成为帝国主义国家角逐的重要地区。清朝末年,沙俄不但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东北大片领土,而且垂涎朝鲜,意图从朝鲜进占中国东北,获取更多权益。同时,为加强与英国在远东争夺霸权的实力,沙俄一方面警惕日本的扩张,另一方面又极力拉拢日本。当时,英国是远东最大殖民者,在中国享有最多的既得权益,英国为保持它在远东竞争中的优势,也以支持日本来抵制沙俄的扩张。美国和德国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起步晚,但也意图争得一杯羹,强烈要求在远东寻找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场所,但两国都不具备在远东与英俄争霸的实力,亦都采取扶植日本的策略。法国是俄国的同盟国,伺机扩大自己在远东的特权。围绕远东问题,欧洲各个资本主义列强从自身利益出发,具有不同的战略方针和外交政策。随着甲午战争的爆发,“蕞尔”日本打败泱泱中国,各个列强国家的对华外交政策亦发生变化,三国联合“干涉还辽”即是这一变化的直接体现。此时的清王朝,因为甲午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举国上下一片沸然。三国干涉的发生,使绝望之中的清政府产生了依靠俄、法、德以求减少战败损失的幻想,因之,外交上一度活跃,希图不仅能收回辽东,而且能展期换约,保住台湾。但是,由于自身毫无实力,外交上亦各自为政,仅凭向一国出卖利权以抵制另一国,注定无法成功。“缓期换约”由于日本接受三国的干预,同意交还辽东半岛,三国态度骤变,不仅不<WP=59>支持“缓期换约”,反而向清政府施加压力,催促按期互换条约,日本方面更是不容协商,清政府只好如期换约。保台问题,清政府开始时想寻求英国、俄国的支持,结果都遭到拒绝,而法国一直被认为是与台湾利益关系密切的国家,所以清政府转而把希望寄托在法国身上。结果,法国的回答是“条约即签,不容更改”拒绝提供帮助,保台亦未成功。关于收回辽东,清政府开始时不想付出“赎辽费”,迫不得已之时力图尽量减少数额,但是这已完全不由清政府决定。三国与日本交涉,最终议定以三千万两作为“赎辽费”,中日《辽南条约》签订。在筹得借款后,清政府按期交付赎金,并收回辽东半岛。三国“干涉还辽”时,清政府所采取的因应对策,不但未能促使清王朝避免日后的瓜分惨祸,而且由于为偿付巨额赔款而举借大笔外债,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借款使清政府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都受控于列强,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同时,也由于中国东北问题,导致远东国际关系发生变化,日俄矛盾激化,英日趋向同盟,英俄继续对峙,俄法同盟加强,德国与俄、法分裂,英德开始合作,中国遭受更深重的侵略。“以夷制夷”思想指导下的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并没有真正改变中国积重难返的落后现状。收回辽东的表面成果的背后,是随之而来的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以夷制夷”却“为夷所制”,史实证明这一政策是失败的。只有明确“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真正认识帝国主义“侵略”的本性,不单纯依赖外国人,增强自身国力,才可能取得真正的和平,才能够维护自身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