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雅明(1892-1940)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化批评家,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作为生产者的作者》一文中提到的艺术生产理论至今仍在艺术生产领域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他开创性地对“灵韵”进行了阐发,首先认识到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功能已经由膜拜转向了展览,从而消解了文化精英主义的立场。又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中文化消费幻象进行了独到的分析研究。研究者对本雅明的研究涉及到文艺理论批评、大众文化理论批评、历史观、翻译观等诸多方面,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相较之下,对他的艺术生产理论、机械复制理论、文化消费理论等有关文化工业的理论研究方面尚存在可以深入研究的空间。本雅明认为在艺术的生产中要重视文化艺术生产过程中各个理论要素的作用:灵活利用技术这把“双刃剑”,看重艺术生产者在艺术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冲突把握文化产品的生产尺度。拓宽文化生产与消费的领域,将城市空间纳入文化的生产和消费系统中,拒绝标准化繁华,挽留住城市即将消失的“灵韵”。论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引言,本雅明研究涉及的内容庞杂、语言晦涩难懂,充满矛盾性。但却正是因其理论的矛盾复杂性吸引着更多的中外学人对他进行研究探讨。我国学术界对本雅明极为重视,有大量的学术著作和论文问世。本雅明没有直接运用文化工业这个概念,但其理论与文化工业密切相关,也在客观上推动了它的发展。论文就是从艺术生产、机械复制时代的文化工业和文化消费领域的空间拓展来构建本雅明的文化工业思想体系的。第一部分,艺术生产理论要素分析。艺术生产理论是本雅明将马克思物质生产理论应用于艺术领域的独特创造,他认为艺术生产也包括生产者、商品、消费者等要素。对于技术,他注意到了技术的两面性,为了他的艺术政治化的理想,他将希望寄托于技术。对于大众,他也是看到了他们的斗争力量,认为他们应该民主平等地享受一切文化艺术产品,进而与文化精英主义形成对抗。本雅明强调文化的生产者应该具有自己的创作个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他们是唯一具有能动性的个体,应该起到统筹全局的作用,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策略,协调好技术与艺术、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诸多矛盾。第二部分,文化工业中的机械复制与灵韵。在机械复制技术的推动下,文化的工业化生产更为普遍化,而在文化生产过程中,艺术的灵韵已然消逝。因于空间、时间、心理上的距离和唯一性而产生的的灵韵,是艺术存在的灵魂。本雅明在当时已经认识到灵韵消失的历史必然性,对此也有着无限的惋惜,他也看到机械复制确实给予了大众在文化上民主平等的权力,可以成为他与法西斯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在他看来,这些武器被用来武装大众的思想,以激起大众的反抗欲望。第三部分,都市幻象与城市文化空间消费。本雅明一生都生活于城市中,最钟爱巴黎。在对巴黎的描绘中,本雅明以拱廊街为切入点,呈现了诸多资本主义时代下种种城市意象,反映出资本主义文化消费的虚幻本质。19世纪巴黎的人群在拱廊街中体会到的震惊与今天的商场中人们的目眩神迷本质上是一质的。他们被虚幻的商品和空间所迷惑,迷失于城市幻象中。由此,引发人们对当下城市发展方向思考,面对城市的标准化繁华也应回望旧的传统,重拾灵韵,构建文化城市。第四部分,本雅明文化工业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一则,他的辩证意象(即停滞的辩证法)这一独特的研究方法为我们进行理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二则,本雅明对于文化工业的相关思考为文化工业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成为其主要理论来源之一。再则,本雅明的研究对于今天文化工业发展中产业性与艺术性的矛盾的解决和文化生产者正确的自我定位也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结语,本雅明在文化工业的思考上给后人很多启示,关于文化工业和文化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的提法不仅包含了“工业化生产”同样也有“创意”的内涵,这便是对灵韵与技术的糅合,也是本雅明在灵韵消逝后的思考方向。他对于文化艺术生产者的重视,对文化消费幻象的揭示,指导、启示着今天的人们更加合理地把握艺术的产业性和艺术性的矛盾平衡,构建富有灵韵的城市文化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