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圣人观思想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gverger3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儒家圣人是实现天下无道到天下有道建构的主体,是政治权威和思想权威的统一。做为儒家代表孟子,其圣人观关注焦点不在于普通的个人修养以及治国方略本身,而在于自身修养的道德形上学依据,以及国家制度、规则依据的伦理价值。孟子通过对理想人格——圣人的重新塑造,来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礼崩乐坏等问题。孟子圣人观核心价值从人之为人的本质——“恻隐之心”开始,(即孔子所开辟,以“仁”为核心价值的道德人本主义)并借“天”之至上性,为人之本质确立了绝对必然之基础,进而将此伦理价值推广到“家”、“国”、“天下”中去,从而实现其理想之王道。孟子圣人理想人格得以实现之可能,在于圣人与天下所有人拥有同样的天赋本质。反省自己本质的过程,就是德化过程。德化不是一般知识的学习积累,而是自然而然,由外而内的体证,直至忘却了一切外物以及一切主观经验的束缚,达到与天合德之境界——圣人境界。圣人境界是孟子道德人格至善至美的最高范型。孟子云:“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1](《孟子集注·离娄章句上》,规和矩是工匠绘制方圆的标准,圣人则是人之为人的标准,因此圣人可为万民立法“教以人伦”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1](《孟子集注·滕文公章句上》),在孟子看来圣人所持一切人伦之法皆源自“天道”。孟子引《诗·大雅·蒸民》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生万民万物,赋予万民万物以恒常不变的至上法则,万民之性秉受于天而具有向善的可能。关于圣人与天道的关系,孟子云:“圣人之于天道,命也,其中有性,君子不谓命也。[1](《孟子集注·尽心章句下》)“圣人之于天道”即只有圣人才能与天道紧密相连,也只有圣人才能体证天道,顺应天道,以合天之德启外王之道,以“不忍人之心”施“不忍人之政”,由此据“圣”、“王”不二之位。只有如此境界的人,才能“上下与天地同流”[1](《孟子集注·尽心章句上》),以“浩然之气”定心,以“诚”应物,自然而然散发出“善”的光芒,在天地间激起“善”的波涛。李振纲老师说:“自古以来,道家绝圣弃智,法家赋予圣人绝对至上的权力,都是不及儒家圣人的平易近人。儒家的圣人就是生活在民众中,只要反求诸己,修养个人的品德,再有一定的事功表现,人人都可能成为圣人。儒家思想所以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绵延两千多年而不坠,可以说是其来有自,这一点,观乎孟子的圣人论,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原委端倪来。[2]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阿伯拉尔的意图伦理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他对于罪的看法,以及如何实现罪的和解。阿伯拉尔关于罪的分析是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的,从外在方面讲,他认为人的行为对于罪
杜威的哲学是建立在新经验概念之上的。通过对历史上各种哲学的批判,杜威构建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经验理论。当杜威把经验看作为现实的人所特有的一种存在方式时,经验就不只是
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唐代复兴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唐朝中后期,他的教育伦理思
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各国纷纷进行殖民扩张,大批的殖民者涌入新大陆进行殖民统治,他们奴役印第安人、掠夺财富,摧毁美洲本地的文化和种族。一些有良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新儒家想要保护和发展儒家思想,就必须要解决儒学如何推动民族现代化的问题。现代新儒家自觉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民主与科学,牟宗三先生更是直接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