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下腰椎骨折大约仅占全部脊柱骨折的1%[1],但下腰椎的解剖和生物力学特点与脊柱胸腰段有很大不同。目前对于下腰椎骨折的治疗,尚缺乏一致的标准,对于应当采用长节段还是短节段内固定仍然存在争议。有些文献[1-6]认为,应尽量采用短节段内固定,以避免影响脊柱活动度、减少术后下腰痛以及内固定折断等并发症的发生。但另一些研究者则指出,短节段内固定难以提供足够的强度,特别是脊柱多节段骨折或不稳定的下腰椎骨折时,短节段内固定的失败率较高,而这时长节段内固定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9-11]。目前,尚缺乏下腰椎骨折长节段和短节段固定的比较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后入路短节段和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骨折临床疗效的比较,希望能够为下腰椎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5例下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8例;采用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10例,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15例,分为长节段内固定组和短节段内固定组。以矢状位cobb’s角度、椎体前缘压缩度、矢状位指数(Sagittal Index)、手术时间、ASIA(American Spine Injury Association)神经功能分级、LBOS(Low Back Outcome Score)评分作为临床疗效的评价指标,对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得到良好纠正。两组患者之间比较,术前矢状位指数和椎体前缘压缩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矢状位指数和椎体前缘压缩度之间也无统计学差异,而末次随访时两组之间椎体前缘压缩度、矢状位指数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比术后当时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矢状位cobb’s角度,长节段内固定组和短节段内固定组均未出现矫正角度丢失大于或等于10°的患者,但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矢状位cobb’s角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长节段内固定组有1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断裂,短节段内固定组未出现内固定断裂的情况。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长节段内固定组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神经功能方面,两组之间比较,术前及随访时的ASIA分级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各自组内术前与术后ASIA分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BOS评分方面,虽然在长节段固定组中听到了更多关于腰背部酸痛和活动受限的抱怨,但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LBOS评分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与短节段内固定相比,后入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以更好的维持伤椎的高度、矢状位指数和矢状位cobb’s角度,具有更好的疗效。2.后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应用于下腰椎单纯压缩骨折和爆裂骨折也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3.与短节段内固定相比,长节段内固定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4.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方面的作用没有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