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56例消化道瘘(Gastrointestinal Fistula,GIF)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探讨并归纳消化道瘘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纳入2014年9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接受诊疗的56例消化道瘘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疾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式、治疗效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消化道瘘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16例,年龄22-83岁,以老年人为主。原发性疾病中,良性疾病18例(32.1%),恶性疾病37例(66.1%),外伤1例。医源性瘘48例(85.7%),其中手术相关性46例(82.1%),支架致瘘1例,内镜下治疗后并发症1例。临床表现:发热27例(48.2%),引流液性质改变26例(46.4%),腹痛22例(39.3%),体重明显下降、合并不同程度低白蛋白血症、贫血者10例(17.9%)饮水、进食呛咳4例(7.1%),水样腹泻或稀便3例(5.4%),其他症状还包括呼吸困难,胸痛,黑便、便血、腹部包块,黄疸等原发疾病表现。辅助检查:CT检查阳性率1 9.0%,胃肠道钡剂造影阳性率59.3%,胃肠镜检查阳性率75%。56例患者中,治愈43例,好转4例,死亡9例,死亡率26.8%。29例患者仅接受非手术治疗,主要采用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及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抗感染、引流、应用生长抑素等措施,治愈22例,7例均因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而死亡。6例接受内镜下治疗,分别为OTSC(Over-The-Scope Clip)闭合、注射人纤维蛋白粘合剂、内镜下自膨式金属支架(Self-Expanding Mental Stent,SEMS)置入术,治愈2例,4例好转。行手术治疗的21例患者中,治愈19例,死亡2例。结论:消化道瘘是消化道良恶性疾病或手术的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其原发疾病多为胃肠道恶性肿瘤。近年来,医源性瘘成为最主要的致瘘因素。对于胃肠手术后病人,出现发热、腹痛、引流液性质改变,临床应想到手术相关性瘘的可能。出现慢性腹泻、消瘦且有胃肠道手术史的患者,需警惕消化道瘘的出现。消化道造影和胃肠镜检查是主要检查手段。早期给予TPN及EN、抗感染、引流、应用生长抑素等措施,部分可以好转,甚至治愈。瘘口无自愈迹象的情况可采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