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不容乐观,前有公众熟知的瘦肉精、苏丹红、地沟油、三鹿奶粉等事件,近有五仁“黑月饼”、硫磺枸杞、假羊肉,洗脚水米线等等。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事故层出不穷,不断地挑战公众的承受底线。在食品领域出现的道德沦陷、责任缺失、监管失灵、信任崩溃等普遍现象,表面上看,它是法律不完善、执法不严谨和监管不力造成的法治问题,需要以法治手段来解决;但深入分析,它又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安全问题,是社会系统失序下的一个表现。对于这样一个系统性风险问题,强化监管手段和严刑峻法短期内或许能起到缓解作用,而真正要让百姓吃得安全放心,还需要建立一种食品安全治理的长效机制,优化整个食品安全治理的结构。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食品安全中的地沟油问题。地沟油于20世纪90年代就已见诸报端,与我们的生活相伴相随。其存在范围遍布全国,历时近20余年,具有隐蔽性和潜在的公共健康威胁,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中的典型事件。本文从“国家—市场—社会”的视角去探讨地沟油的治理问题,以此揭示在应对食品安全过程中,国家、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结构性失衡,解读我国食品安全在治理上所处的困境。同时提出,要摆脱食品安全治理的困境,不仅需要突破固有的思维,即被动地等待政府相关部门来替我们解决问题,还需要通过“社会”这一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来改善食品安全的治理,使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达到一种良性的互动和制衡关系。这种关系或许可为各种制度运作提供结构性的内在支撑,对构建形成食品领域的良性治理格局将有着长远的正面意义,并使食品安全的治理表现出应有的社会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