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证券化发端于美国,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已成为与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相并列的世界第三大融资技术。中国从2005年开始试点资产证券化业务,2008年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暂停试点。新一届中央政府上台后,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措施上,提出了“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新思路。作为“盘活存量”的一种重要方式,资产证券化获得高层决策者的重视,扩大与扶持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由此进入规模化、常态化发展新阶段。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全新的融资技术,在美欧各国发展迅速。不论在发行产品的数量上还是发行金额的总规模上,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各国金融市场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相比较于欧美各国,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还处在起步阶段,拥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只要中国能够理顺资产证券化业务各参与方的关系、完善市场基础制度的建设、做好市场风险监管,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必将拥有繁荣发展的美好前景。
破产隔离机制是资产证券化三大基本原理之一,也是其区分于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核心特征之一。破产隔离机制从狭义上理解是指基础资产与原始权益人的风险隔离、特殊目的载体与资产证券化业务各参与方的风险隔离。破产隔离机制的建立,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的具体表现为:特殊目的载体的设立、基础资产的真实出售。破产隔离机制的建立使得资产证券化各参与方的效用都获得了提高,因此破产隔离机制的建立是资产证券化获得空前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破产隔离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因此对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的研究就显得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重心正在于此。对于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的研究,目前中国学者选取的视角基本都是法律维度,他们从监管部门如何完善有关特殊目的载体的建立与运作的法律法规、如何能够更好的实现基础资产的真实出售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对指导资产证券化的实践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上述对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的研究中,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中国已经进行的资产证券化实践中,破产隔离机制的实施效果如何,该如何据此进行政策改进的研究几乎没有,而本文正是关于中国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实施效果如何的研究。
资产支持证券和企业信用债都是固定收益证券的一种,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背后的信用支持不同,企业信用债券的背后信用支撑是企业的整体信用,资产支持证券的背后信用支撑是某种资产(池)的整体信用,所以这两种证券的发行利差的影响因素模型相同,只是具体指标会有差别。本文据此分析出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利差的影响因素有三大类:宏观因素、证券自身因素和基础资产的因素。若是资产支持证券真正实现了破产隔离机制,资产支持证券本息被偿付的支撑点就只有基础资产产生现金流的能力,发起人整体信用状况如何对资产支持证券本息能否被偿付无任何影响。故此,若资产支持证券建立了完善的破产隔离机制,风险实现了真正的隔离,资产支持证券发起人的财务数据将会对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利差无影响。本文据此,把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利差与发起人财务数据之间相关性作为衡量中国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实施效果的标准,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中国已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中,发起人的财务数据对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利差的影响是否显著。若显著,则说明中国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的实施效果不理想,还存在改进的空间;若不显著,则说明中国资产证券化的破产隔离机制实施效果较好,本文最终的实证结果是发起人的财务数据对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利差存在显著影响,中国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本文根据此结论,再结合着文章其他部分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完善中国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的措施。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利用信用利差理论去分析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利差的影响因素,并据此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中国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的实施效果进行实证分析,这点是本文最大的创新所在,也会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去研究资产证券化的破产隔离机制。当然,本文也有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文章的实证分析没有深入进行下去。比如,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中国的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的结论,但是并没有更进一步,从实证的角度去分析哪些方面的因素导致实施效果不理想。作者本有此想法,可是因为数据收集实在太过困难,囿于时间和能力限制,作者只好放弃。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还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可以用来研究的案例过少,样本不足。这里的样本不足不仅指样本的数量较少,还在于资产证券化案例的基础资产目前主要集中于几个特定领域,基础资产种类细分不够,这对把研究推进下去也起到了阻碍的作用。作者相信,未来随着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繁荣,数据的收集与可获得样本的数量必定会大幅改善,作者也会始终关注这个领域的发展。
本文总共分成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主要是对文章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文章的内容与框架、文章的创新性与不足之处进行了介绍。同时,这部分对研究资产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的中外研究文献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进行了文献综述,点出了本文的承前性。
第二部分:资产证券化相关概念及在中国的发展。这部分对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概念、大致的运作程序、分类等进行了介绍。同时,这部分对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也通过文字叙述和图表给出了介绍。最后,作者结合着自身在证券公司实习,参与过的资产证券化项目的一点经验,给出了券商作为主承销商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企业资产证券化所经历的历程和每个历程需要完成的任务,呈现了实务中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是如何开展的。
第三部分:资产证券化的破产隔离机制。这部分首先对破产隔离机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指出资产证券化中破产隔离机制的建立通常需要两个项目来反映:特殊目的载体的设立和基础资产的真实出售,并对这两个项目做了详细的介绍。最后结合着理论分析,给出了实务中的两个资产证券化案例:渝元2014年第一期信贷资产证券化、第一创业证券金通小额贷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并介绍了他们的破产隔离机制是如何建立的。这两个资产证券化案例,前一个是信贷资产证券化案例,后一个是企业资产证券化案例。
第四部分:理论分析。这部分主要是对信用债券的利差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类比这种分析模型,对影响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利差的因素做了分析,得出了若是发起人的财务数据对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利差有影响,则说明中国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的实施效果不理想,反之则效果良好的结论,为第五部分的实证分析做了理论上的探讨与准备。
第五部分:实证分析。本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研究的核心所在。根据第四部分的分析,选择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利差作为被解释变量;从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利差的宏观影响因素中选择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M2的增长率和消费者物价指数三个指标和证券自身的影响因素中的证券期限作为自变量中的控制变量;从发起人的财务数据中选择总资产、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资本充足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自变量中的解释变量,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统计软件得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中国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第六部分:政策建议。本部分根据第五部分得出的结论,结合着第二、三、四部分的分析,试图从完善中国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这些建议的角度主要是特殊目的载体的设立与运营的完善、基础资产真实出售的更好实现、增信措施的完善等。
破产隔离机制是资产证券化三大基本原理之一,也是其区分于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核心特征之一。破产隔离机制从狭义上理解是指基础资产与原始权益人的风险隔离、特殊目的载体与资产证券化业务各参与方的风险隔离。破产隔离机制的建立,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的具体表现为:特殊目的载体的设立、基础资产的真实出售。破产隔离机制的建立使得资产证券化各参与方的效用都获得了提高,因此破产隔离机制的建立是资产证券化获得空前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破产隔离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因此对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的研究就显得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重心正在于此。对于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的研究,目前中国学者选取的视角基本都是法律维度,他们从监管部门如何完善有关特殊目的载体的建立与运作的法律法规、如何能够更好的实现基础资产的真实出售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对指导资产证券化的实践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上述对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的研究中,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中国已经进行的资产证券化实践中,破产隔离机制的实施效果如何,该如何据此进行政策改进的研究几乎没有,而本文正是关于中国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实施效果如何的研究。
资产支持证券和企业信用债都是固定收益证券的一种,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背后的信用支持不同,企业信用债券的背后信用支撑是企业的整体信用,资产支持证券的背后信用支撑是某种资产(池)的整体信用,所以这两种证券的发行利差的影响因素模型相同,只是具体指标会有差别。本文据此分析出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利差的影响因素有三大类:宏观因素、证券自身因素和基础资产的因素。若是资产支持证券真正实现了破产隔离机制,资产支持证券本息被偿付的支撑点就只有基础资产产生现金流的能力,发起人整体信用状况如何对资产支持证券本息能否被偿付无任何影响。故此,若资产支持证券建立了完善的破产隔离机制,风险实现了真正的隔离,资产支持证券发起人的财务数据将会对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利差无影响。本文据此,把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利差与发起人财务数据之间相关性作为衡量中国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实施效果的标准,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中国已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中,发起人的财务数据对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利差的影响是否显著。若显著,则说明中国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的实施效果不理想,还存在改进的空间;若不显著,则说明中国资产证券化的破产隔离机制实施效果较好,本文最终的实证结果是发起人的财务数据对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利差存在显著影响,中国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本文根据此结论,再结合着文章其他部分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完善中国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的措施。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利用信用利差理论去分析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利差的影响因素,并据此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中国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的实施效果进行实证分析,这点是本文最大的创新所在,也会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去研究资产证券化的破产隔离机制。当然,本文也有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文章的实证分析没有深入进行下去。比如,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中国的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的结论,但是并没有更进一步,从实证的角度去分析哪些方面的因素导致实施效果不理想。作者本有此想法,可是因为数据收集实在太过困难,囿于时间和能力限制,作者只好放弃。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还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可以用来研究的案例过少,样本不足。这里的样本不足不仅指样本的数量较少,还在于资产证券化案例的基础资产目前主要集中于几个特定领域,基础资产种类细分不够,这对把研究推进下去也起到了阻碍的作用。作者相信,未来随着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繁荣,数据的收集与可获得样本的数量必定会大幅改善,作者也会始终关注这个领域的发展。
本文总共分成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主要是对文章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文章的内容与框架、文章的创新性与不足之处进行了介绍。同时,这部分对研究资产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的中外研究文献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进行了文献综述,点出了本文的承前性。
第二部分:资产证券化相关概念及在中国的发展。这部分对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概念、大致的运作程序、分类等进行了介绍。同时,这部分对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也通过文字叙述和图表给出了介绍。最后,作者结合着自身在证券公司实习,参与过的资产证券化项目的一点经验,给出了券商作为主承销商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企业资产证券化所经历的历程和每个历程需要完成的任务,呈现了实务中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是如何开展的。
第三部分:资产证券化的破产隔离机制。这部分首先对破产隔离机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指出资产证券化中破产隔离机制的建立通常需要两个项目来反映:特殊目的载体的设立和基础资产的真实出售,并对这两个项目做了详细的介绍。最后结合着理论分析,给出了实务中的两个资产证券化案例:渝元2014年第一期信贷资产证券化、第一创业证券金通小额贷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并介绍了他们的破产隔离机制是如何建立的。这两个资产证券化案例,前一个是信贷资产证券化案例,后一个是企业资产证券化案例。
第四部分:理论分析。这部分主要是对信用债券的利差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类比这种分析模型,对影响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利差的因素做了分析,得出了若是发起人的财务数据对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利差有影响,则说明中国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的实施效果不理想,反之则效果良好的结论,为第五部分的实证分析做了理论上的探讨与准备。
第五部分:实证分析。本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研究的核心所在。根据第四部分的分析,选择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利差作为被解释变量;从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利差的宏观影响因素中选择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M2的增长率和消费者物价指数三个指标和证券自身的影响因素中的证券期限作为自变量中的控制变量;从发起人的财务数据中选择总资产、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资本充足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自变量中的解释变量,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统计软件得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中国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第六部分:政策建议。本部分根据第五部分得出的结论,结合着第二、三、四部分的分析,试图从完善中国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这些建议的角度主要是特殊目的载体的设立与运营的完善、基础资产真实出售的更好实现、增信措施的完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