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影的发展,各类型电影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我们有时很难将一部电影简单的划分为哪一类型电影。有这样一类电影:它们既有着儿童电影的元素,也有着公路电影的形式与主题。这类“在路上”“追寻”的“儿童影像”便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此类电影中的儿童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儿童,看似是在成人在帮助下行走在路上,实质上则是成人进行自我的追寻与救赎的引领者,是成人对充满真善美的乌托邦世界追寻的精神依托。研究表明,此类电影不仅将公路电影复杂化、儿童电影深刻化,而且还从某种程度上拓展了电影的表达形式。文章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明本文的研究动机、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并对所涉及的文献资料予以梳理。正文部分运用叙事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在注重历史和逻辑统一的前提下对所研究对象予以探讨。其由三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主要阐明本文所研究对象的内涵与外延。本章在论述儿童与影像这两个概念后,着重分析儿童影像以及其所存在的特殊意义:这里的儿童是创作者主观构建的“伪”儿童;其次,在对公路电影和儿童电影这两种类型电影进行梳理和分析的过程中逐渐明晰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最后,在探讨电影中的追寻主题后对本文所研究的范畴予以进一步框定。第二章主要是在明确考察对象的基础上,运用叙事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对所研究对象予以详尽的分析,以此说明本文所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本章在明晰了儿童视域这一复杂的概念后,重点对所研究对象从叙事策略的角度予以分析和阐述,之后再从空间和时间这两个维度对所涉及的电影文本进行详尽的探讨。第三章则在前两章论述的基础上,对所研究对象的价值体现予以阐述和说明。第一节主要从本文研究对象对电影文本所体现的价值予以说明,第二节重点论述其对观众所带来的审美价值予以论述,第三节则侧重论述所研究对象对创作者的创作所带来的价值予以阐释。本文的结语部分重申了所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并说明此类电影中的儿童是创作者对乌托邦世界追寻的情感表达的寄托者,然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却又是无力和无可奈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