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转移是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自从20世纪中叶出现产业转移现象以来,全球范围内已完成了三次产业转移浪潮。而随着我国东部地区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和产业发展资源的日益匮乏,一场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开展的区域产业转遗大潮正在兴起。区域产业转移既是帮助落后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途径,又是推动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有力手段,是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向均衡化和合理化迈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保持中国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必然要求,有着自己特有的客观规律。根据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有意识地科学规划、组织和推进产业转移活动,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有产业转移的研究成果看,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以外商投资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中,而从现实国情角度出发对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特有机制进行的专门研究尚显不足,特别是缺乏针对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性规律的总结和提炼。本文以正在发生的第四次产业转移与承接为研究对象,重心研究当前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机制和一般性规律,特别是那些植根于中国实际、具有一定地域特殊性的机制特点和规律,从而指导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有序承接和科学承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回顾世界三次科技革命史,可以发现,科技革命史实质就是一部产业转移史,产业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此外,通过对“雁行模式”理论、刘易斯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梯度产业转移理论以及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经典理论的综述,分析得出市场机制是产业转移的根本驱动因素的结论。2.对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发展、要素转移与聚集融合发展之间的一般性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归纳分析,推论假设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产业发展不同时期表现不尽相同;(2)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流动,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生产要素集聚并不是众多要素简单地在某一空间内的集中,而是集聚区域内要素间的创造性融合和有机集成的过程。3.分析了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区域梯度和产业关联等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因素和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因素,探索不同的产业转移类型及其相应影响因素之间一般性规律,并利用正在发生第四次产业转移的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为研究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产业转移对于承接地的环境要求的侧重点不同,对于成本推动型转移中,产业转移企业主要看中的是承接地的廉价资源、丰富的劳动力等较低的综合商务成本,两地应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梯度差异;而对资源推动型产业转移,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低于成本推动型产业转移,发生资源推动型转移的关键条件是承接地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转移产业在转移地和承接地不一定需要存在着显著的梯度差异。而对于市场推动型产业转移而言,转移企业看中的是目标市场的前景,承接地则是看中承接产业对当地的经济拉动作用,因此转移产业应与承接地存在着较高的产业关联度。4.研究了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主导产业选择问题。从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两大视角,同顾了比较优势基准理论、赫希曼产业关联基准理论、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筱原三代平动态比较费用论以及增长极理论、地域分工理论、输出基地理论等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并根据上述相关理论及中国实际,提出了各地区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国家产业布局的基本取向、承接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以及产业的发展性、带动性、适应性、竞争性、难易性、环保性、风险性等属性选择主导产业的思路,并给出了运用基于群体层次分析法和证据推理相结合的主导产业选择方法。5.对正在发生的第四次产业转移中各地所采用的典型承接模式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特色产业园模式、“链式产业园”模式、循环产业园模式、“专业镇”模式以及“合作共建园”模式,采取典型案例分析方法,探究各个模式的运作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客观实际,提出了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可以选择的模式以及承接模式创新的方向。6.从宏观视角对我国的区域政策进行了总体分析,分析了区域政策的形成过程,并对整体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价;从基于政策工具的微观视角对我国的财税、投资、产业、土地方面的区域政策走势、特点及典型地区政策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总体政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