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为备战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北京市残疾人田径队12名男子运动员于2011年7月23~8月25日在云南昆明高原训练基地进行赛前的高原训练,通过对运动员训练期间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跟踪监控,以了解残疾人田径男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身体机能状态的变化规律及特点,为保障残疾人运动员科学的训练、防止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疲劳,提高训练效果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将12名残疾田径男运动员分为两组,A组径赛短距离项目共6名队员,B组田赛项目共6名队员。训练安排:适应期:7月23~7月30日,中等训练量;爬坡期:8月1日~8月9日,大运动量训练;高峰期:8月10日~8月17日,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调整期:8月18日~8月25日,大强度负荷训练后,进入调整期。测试指标:高原训练期间定于每周一早晨7点空腹取静脉血。血液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血球压积(HCT)、白细胞(WBC)等;肺通气功能指标:最大通气量(MVV)、肺活量(VC)、快速肺活量(FVC),该指标均为2周测一次。肌酸激酶(CK)、血尿素氮(BUN);免疫指标:放射免疫法测试血清睾酮(T)、皮质醇(C),T、C均为2周测一次;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和Microsoft Excel2003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选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处理。P<0.05为差异性显著, P<0.01为差异性非常显著。研究结果:血液指标的变化:径赛和田赛项目的残疾运动员RBC在整个高原训练过程中呈逐渐上升趋势,第5周略低于第3周,下高原后均低于高原前水平;第1、3周Hb与上高原前相比略有升高,第5周时呈下降趋势,下高原后HB值低于高原前水平;第3周HCT与第1周相比略有上升,但与高原前相比均低于高原前水平,随后逐步下降,第5周时下降至低于第1周水平,高原前、后相比无显著性差异;SF值先下降后上升,在上高原第1周时与高原前相比下降,随后逐渐的上升,上高原第3周与第5周与上高原第1周相比略有上升,无显著性差异,直至下高原1周后出现明显的上升,与高原前、第1周、3周、5周相比均明显的上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WBC呈先升后降趋势,第3周时最高,随后下降,第5周时基本恢复至第1周水平,高原后均低于高原前水平。BUN值在上高原后持续上升,第5周时显著下降,下高原后低于高原前水平;CK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第3周CK明显高于上高原前和第1周(P<0.05,P<0.05),随后明显下降,第5周时显著低于第3周(P<0.05),下高原后略有回升。免疫指标:C值在上高原第1周时呈明显的上升,随后中第3周、第5周血清C与第1周相比明显下降(P<0.05,P<0.01);径赛男运动员血清T呈先降后升趋势,第3、5周时血清T与第1周相比明显降低(P<0.05),下高原后仍未恢复到第1周水平,高原后值均高于高原前水平;肺通气功能指标:径赛和田赛项目的残疾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MVV值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第1、3周时明显低于上高原前水平,随后略微的回升仍未恢复至高原前水平,高原后低于高原前水平;VC值在整个高原训练过程中无明显的变化,但高原前、后相比,高原后低于高原前水平。径赛运动员的FVC值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第1、3周时均高于高原前水平,随后略微下降,下高原后恢复至高原前水平;田赛运动员的FVC值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整个高原训练过程中FVC值均低于高原前水平。肺功能指标MVV,VC,FVC值在高原前、中、后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1)高原训练对以无氧供能为主的100m、200m、400短距离径赛项目和跳高、跳远田赛项目运动员机能指标的影响基本一致,但在下高原后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得出,高原训练队径赛项目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有一定的影响。(2)BUN在第三周后持续上升,表明机体对训练强度不适应,出现疲劳。第三周训练负荷较大,是引起WBC和CK值上升的原因。高原训练期间各生化指标的变化与运动量、运动强度变化关系密切且变化一致。(3)通过为期5周的高原训练,男子田径残疾运动员红细胞系指标在高原期间比上高原前有一定的上升,这说明运动员机体获取和运输氧气的能力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得到提升。下高原一周后测试,红细胞系指标低于上高原前水平,当训练负荷加大和下高原后的时间过短进行测试时,红细胞系指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