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榆林处于我国农牧交错地带,历来是军事交集的地段。历史上这里经常作为打开通往中原的门户和用兵通道;中原王朝则不遗余力在这里修筑长城、城堡,设置关隘,屯兵扼守。明清形成了由长城、烽燧、寨堡、关隘的那个构成的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防御体系资源呈现出时间跨度大、空间沿线长的特点。这条防御沿线资源种类较多,层级丰富。不只有防御工事类的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有括筑城技术、寨堡选址和战略策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多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融的文化统一的历史文脉,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是由于“点多线长”、跨群山、经荒漠、穿城乡、过村镇,且年代久远,疏于维护,加上自然风化侵蚀和人为毁损破坏,仅遗留下为数不多的残迹,基于资源的整合及适宜的保护研究势在必然。文章主要首先论述榆林军事地理基础、历史沿革及军事地位,进而分析其多层次、网络化、依山就势、屯兵驻堡的防御特征,总结其防御体系资源的构成和分布特征。从整合的概念和方法入手,在分析了整合应当注意的问题后,借鉴文化线路的概念,根据资源散点多布、分布不均、年代久远、遗址残缺等特征,提出榆林防御体系资源作为构建文化线路的价值。以时间线索为视角,对秦汉、战国、魏晋南北朝、隋唐、明清各时期的文化线路、包含范围、文化作用、遗址分布作出整合。同时,以空间分布为基础,根据各级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采用“点—线—面”的文化线路整合。本文以当今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判定、保护理论与方法的视角,对榆林军事防御体系资源进行遗产价值评判。再根据现状调查和文献分析,对各级资源的统计、环境现状、管理现状做以分析,依据整体性、原真性、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原则对现存资源进行分类保护,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级提出保护策略。论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对榆林军事防御体系资源根据“文化线路”的概念进行时间关联和空间关联的整合。第二,对榆林军事防御体系资源作出价值评判,将资源分类分级,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保护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