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和协商。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与原作者、读者以及他们各自的主体性构成主体间性。主体性包括目的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简而言之,即主观能动性。能动性是主体性最为突出的特征,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不是没有任何规限和制约的。接受理论坚持文学主体性的建构,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接受理论提出的重要概念,如文学作品中的“召唤结构”、“未定点”、“空白点”、“期待视野”和“视界融合”等,使人们开始以新的角度来看待文学翻译。在接受理论的引导下,文学翻译不再是以文本为中心,以译者为媒介,以读者为接受终端的单向过程,而是一个“文本—读者”、“作者—读者”不断循环的双向交流过程。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表现出三种文学身份的能力,即读者、阐释者和作者(即文学再创造者)。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情感审美,想象等文学能力,将作品“召唤结构”中的“未定点”、“空白点”具体化,与文本对话,调整自己的“先结构”,与作品达成“视界融合”,从而实现文本意义的完整构建。对作品的解读,阐释是一般性的文学活动,但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译者的文学创造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文学性越强的作品,其审美信息、文化意蕴也就越丰富,翻译的难度就越大,越需要发挥译者的再创造,翻译过程中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就越为明显。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作用于客体,必然受到客体的制约和限制,因此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意味着可以毫无约束地任意发挥。本文以接受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充分论述了文学翻译的再创造性,并指出再创造的可接受性必须以一些基本准则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