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μ阿片受体偏向激动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

来源 :军事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针对中重度疼痛的治疗手段仍是使用传统的阿片类药物,但是传统的阿片类药物在发挥镇痛效应的同时,往往会伴随着呼吸抑制和便秘等不良反应,长期服用还具有成瘾性。因此,临床急需新的高效安全无成瘾性的阿片类镇痛药物。传统的μ阿片类药物是通过作用于μ阿片受体(μOR,μopioid receptor)继而引发下游介导镇痛作用的Gi/o蛋白通路的激活,但同时也会引起介导呼吸抑制和便秘等众多不良反应的β-arrestin通路。μOR偏向激动剂可选择性激活与镇痛作用密切相关的Gi蛋白,同时规避激活介导不良反应的β-arrestin通路,在产生药效的同时,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首个μ受体偏向激动剂镇痛新药TRV130注射液,已经在2020年8月被美国FDA批准上市。PZM21是基于μ阿片受体蛋白晶体结构,运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技术筛选(4万亿次虚拟实验)去掉能够激活β-抑制蛋白的分子,找到苗头化合物,再经过药物化学结构优化、活性筛选后得到的全新化学骨架的先导化合物,其化学结构与现有的阿片类药物结构完全不同。研究结果表明PZM21体外对μ阿片受体显示了纳摩尔级的亲和力而对β-arrestin2仅微弱的募集作用,体内小鼠镇痛模型上表现出与吗啡相当的镇痛作用,且呼吸抑制等阿片类不良反应低,无成瘾性。但PZM21的镇痛活性还有待提高,并且构效关系研究还不充分,有待进一步的结构优化。课题组前期工作,以PZM21为先导化合物,保留核心药效团二甲氨基与脲基结构,重点对分子中的取代苯环(A环)和噻吩环(B环)进行结构优化改造,经过多轮化合物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发现了高镇痛活性的化合物SWG-MJ-6和高偏向性化合物SWG-MJ-14。本课题的目的,是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以SWG-MJ-6和SWG-MJ-14为先导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的结构优化和详细构效关系研究,以期发现新的活性更高的μ受体偏向激动剂分子。首先,保留SWG-MJ-14分子中对于偏向性起关键作用的苯并[d][1,3]二噁戊环结构,从环的芳香性、环上引入不同取代基、碳链长短和侧链引入不同基团等角度进行探究,共设计合成Ⅰ类化合物29个;Ⅱ类化合物是以萘环化合物SWG-MJ-6为先导化合物,从缩小二元芳香环面积和改变二元环的灵活性角度设计合成Ⅱ类化合物8个,均已经过HRESI MS、1H-NMR结构确证及HPLC纯度分析(纯度>95%),继而优选部分化合物进行体内外活性评价及偏向性评价来探讨其构效关系。针对先导化合物SWG-MJ-14,Ⅰ类目标化合物的设计思路是基于保留高偏向性的前提下,提高其镇痛活性;由主导镇痛作用的μOR Gi/o蛋白通路激活作用及介导不良反应的β-arrestin通路作用评价结果可知,Ⅰ类目标化合物均保留了类似先导物的高偏向性,对β-arrestin通路几乎无激活作用;5个化合物显示了高于先导物的对μOR Gi/o蛋白通路的激活作用,分别为SWG-LX-2、SWG-LX-3、SWG-LX-15、SWG-LX-17、SWG-LX-21,其中,4个化合物对μ阿片受体的作用与盐酸吗啡及阳性药PZM21相当;体内评价结果表明,上述5个体外评价高活性的化合物在醋酸扭体镇痛评价模型的镇痛活性,远大于先导化合物SWG-MJ-14及阳性药PZM21,尤其化合物SWG-LX-3在20 mg/kg剂量下镇痛百分率可达100%,并表现出剂量依赖性镇痛活性;其中,3个新化合物SWG-LX-3、SWG-LX-15和SWG-LX-17在福尔马林舔足镇痛评价模型上的镇痛活性优于或相当于SWG-MJ-14;1个新化合物SWG-LX-3在热板致痛模型上表现出高的镇痛效果,起效快,且作用时间长于盐酸吗啡;综合体内外活性评价结果可知,SWG-LX-3在不同机制镇痛模型上均表现出高于阳性对照的镇痛效果,且体外μ阿片受体偏向性高,可作为新的高活性μ阿片受体偏向激动剂先导物。针对先导化合物SWG-MJ-6,Ⅱ类目标化合物的设计思路是在保留高镇痛活性的前提下,提高其偏向性;由Ⅱ类目标化合物体内外评价结果可知,3个新化合物对μOR Gi/o蛋白通路的激活作用和醋酸扭体模型镇痛活性与对照物SWG-MJ-6相当于或略高,分别为SWG-LX-30、SWG-LX-32和SWG-LX-33;其中2个化合物SWG-LX-30和SWG-LX-33显示了与阳性药PZM21相当的高偏向性,偏向性显著优于先导化合物SWG-MJ-6;在热板模型上,上述化合物SWG-LX-33起效均快于SWG-MJ-6及盐酸吗啡,作用时间较盐酸吗啡长;综合各模型评价结果,化合物SWG-LX-33的镇痛起效时间及偏向性均优于先导对照物SWG-MJ-6。综合Ⅰ类和Ⅱ类目标化合物的初步构效关系分析结果,1)针对A环取代苯环位置,将PZM21的取代苯环改为苯并[d][1,3]二噁戊环,相当于邻位引入易与氨基酸残基形成氢键的基团,可增强偏向性;将一元芳香环取代苯环替换为二元芳香稠环萘环或苯并噻吩环时,镇痛活性显著增强;缩小二元芳香稠环萘环的面积,偏向性显著增强;破坏二元芳香稠环共轭体系,将萘环替换为灵活度更高的联苯环,偏向性及镇痛活性均显著降低。2)针对A环与B环的中间连接位置,该骨架的中间连接片段碳链个数对于整体骨架发挥镇痛活性及偏向性均至关重要;侧链基团的手性对于镇痛活性影响较大;改动关键药效团N,N-二甲基氨基和脲基,镇痛活性大幅度降低,但偏向性仍可保持。3)针对B环噻吩环位置,总体上来说将该骨架的噻吩环改为苯环,镇痛活性显著增加且加速起效时间,镇痛起效时间延长;在苯环上的不同位置引入不同基团,在不同机制镇痛模型上表现出的镇痛活性均降低。总之,本课题针对先导化合物苯并[d][1,3]二噁戊环化合物SWG-MJ-14和萘环化合物SWG-MJ-6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及构效关系研究,设计合成37个化合物并进行体内外活性评价,共发现了镇痛活性及偏向性与阳性药PZM21相当或更高的多个新化合物,改善了SWG-MJ-14镇痛活性低和SWG-MJ-6偏向性差的缺点,其可作为高镇痛活性μOR偏向激动剂的先导化合物,对于发现活性更佳的μOR偏向激动剂候选药物分子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当前,抗生素对于感染性疾病临床治疗以及畜牧业获得健康、高产的农畜产品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致使其在临床及畜牧、水产业中被大量使用甚至滥用。大量使用的抗菌制剂排放到环境中,对细菌施加选择压力,诱导抗生素耐药基因不断产生。抗生素耐药基因在各种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加剧了细菌耐药性传播扩散,在水体、土壤、物体表面以及空气等多种环境介质中均已检测到抗生素耐药基因,其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环境抗
研究背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进步,组织和器官移植己经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措施,如异体皮肤移植,是救治大面积深度烧伤、严重创伤的关键措施之一。如何延长异体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和降低其免疫原性,是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重要难题。目前各种新型免疫抑制剂虽然延长了移植物存活时间,改善了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但长期、大剂量使用免疫抑制剂常导致骨髓抑制、糖代谢紊乱等问题,造成机体对感染和肿瘤的抵抗能力降低,从而引起急
信号调制方式识别属于信号识别技术范畴,能为辐射源工作模式和个体识别提供依据,在无线频谱监测、电磁对抗等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比于传统调制识别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调制方式识别实现了电磁信号的自动特征学习,能够在调制模式复杂多变和低信噪比条件下有效提升识别性能,因此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共同关注。一方面,更新更深更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帮助基于深度学习的调制方式识别性能不断提升,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神经网
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是由于在高海拔地区肺动脉压力升高,血管内液体向肺组织渗出形成,发生快,致死率高。在现代特种作战中,烟雾弹是常用的特种装备之一。烟雾弹产生的烟雾中主要含有氧化铝、氯化锌等有毒物质,吸入毒烟可导致肺血管通透性增高,产生肺间质和肺泡的水肿,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将发展成致死性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西地那非(Sildenafil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V.vulnificus)是一种适度嗜盐性的革兰氏阴性海洋弧菌。创伤弧菌可以感染鱼类和人类致病,人主要通过食入未煮熟的带菌海产品或伤口接触海水感染。食入性感染的患者早期会出现胃肠炎型症状,发展为脓毒症的患者病死率超过50%。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具有肝病、糖尿病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易感创伤弧菌,而感染后发生脓毒症患者中肝病患者占首位,其中酒精性肝病(alcoh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经过科研人员对病人体内分离出的病毒样本测序,该致病因子被鉴定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SARS-CoV-2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 V)基因组序列有80%的相似性。病毒主要通过与宿主的血管紧张素酶2(ACE2)相结合后侵入细胞引发感染。截至2021年3月1日,SARS-CoV-2的迅速传播已经造成全
免疫层析检测技术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的特点,是生物标志物即时检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传染病病原体、心血管和肿瘤标志物的现场检测。然而,传统免疫层析试纸条基于胶体金标记物的可视化检测模式存在灵敏度低、缺乏定量和多通道检测能力等应用瓶颈问题。量子点(Quantum dots,QDs)是一种2~20nm粒径的半导体纳米材料,其具有如下特点:无光致漂白作用,性质稳定,高量子产率;吸收光谱
现如今,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重;因灾难灾害、战争、伤病等因素造成的下肢伤残或者行动不便的人员大幅增加。这类人群的日常活动范围十分有限,严重的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目前的的搬运手段主要以介护人员的抬、抱、搀扶等,这种方式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使得转运过程中不仅会感到不适,而且容易出现意外,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二次伤害。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减轻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介护机器人孕育而生。本文以护理转运机
背景巨噬细胞在机体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的功能,通过分泌趋化因子并刺激黏附分子的产生,可以实现免疫细胞的招募和迁移。另外,巨噬细胞作为机体内广泛存在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通过表达MHC-Ⅱ/肽复合物激活T细胞应答,从而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启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Ⅱ,MHC-Ⅱ)介导的抗原呈递在移植排斥、肿瘤和自身免疫病中都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破坏性临床症状,其特征是广泛的肺损伤和侵略性炎症反应。目前尚不清楚涉及疾病发病机理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在此研究中,我们将单细胞RNA测序与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多种细胞因子定量分析的实验相结合,阐明了在蓖麻毒素气溶胶肺递送途径致毒诱导的ARDS小鼠模型中肺细胞的内在反应。我们发现功能异常的肺泡上皮细胞,表达炎症细胞因子基因,推测其可能会驱动强烈的免疫反应。我们还发现了具有促炎状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