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在汲取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中国的灿烂文明也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在各国优秀文化的互相渗透过程中,如何精确地传递文本中所负载的文化含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也是中国史书中最具典范性、最优秀的一部,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迄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它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端,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学价值,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史记》语言也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展现了中国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本文通过杨氏夫妇翻译的《史记选》,从“目的论”角度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赖斯、费米尔和诺德等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该理论将研究聚集在翻译过程中的各种目的的选择上。其理论包括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是核心,确切指出了翻译目的对翻译过程中策略及方法的采用起决定作用,强调翻译在文本置换过程中的交际功能。目的论的诞生,打破了单纯字面意义上的文本对换,突出了译者的翻译目的,实现翻译理论新的跨越。在目的论里,译者可以充分考虑翻译过程中的多种内外因素,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本文作者在目的论的指导下,通过描述和对比的分析方法,探讨《史记选》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并分析译者的翻译目的及所采取的相应的翻译策略。首先作者介绍了《史记》的基本内容,然后分析了语言,文化,翻译三者的关系及文化词的含义、特征、分类等。接着介绍了目的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内容,最后作者用大量的实例详细分析了目的论的三大原则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研究结果发现:本着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一翻译目的,杨宪益多数情况下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其中,一些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在目的语文化中存在空缺的词汇,译者多采用音译,直译等。而那些相对比较灵活,可以在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系统中相互变通的词汇,译者也尽量传递出文化含义,保持文化特色,达到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