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京时报》于1906年由日本人中岛真雄出资创办,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评价其为“东三省日人报纸之领袖”,日人报纸的创刊背景使其新闻主版显现出对日伪殖民者的依附与顺从。文学副刊《神皋杂俎》创立于1918年,主编为留日晚清贵族穆儒丐。该副刊上曾刊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并见证了一系列文坛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文史研究价值。与新闻主版不同,《神皋杂俎》虽然在显性层面上表现为与新闻主版政治倾向的趋同,但在隐性层面则彰显出鲜明的文化“自律精神”以及“公共潜兴平台”的办刊旨趣。论文以《神皋杂俎》为研究对象,以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日帝文艺政策的颁布为研究节点,将政治对文学的压制和文学对政治的回应这两方面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尽可能全面的原始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本的梳理,结合相关的社会语境,全面展现出《神皋杂俎》的办刊风格、思想立场、文学形态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反思,进而反映出沦陷时期东北现代文学的整体样态。论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论述了文章的研究目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归纳,并提出以往研究的成就与不足,从而确立文章的价值所在。第二部分为《神皋杂俎》的刊行语境:日据时期的东北社会与文化。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神皋杂俎》所置身的东北沦陷区的社会文化语境。首先系统地梳理出沦陷区时期日本殖民者所颁布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并概括出报纸媒介与文化传播的渊源,进而得出东北沦陷时期报纸副刊担当重要文学载体的原因。第三部分为《神皋杂俎》的思想立场:日伪官方外衣下文化“自律精神”的显现。这一部分通过阐释《盛京时报》新闻主版作为政治符号而存在的事实,进而总结出副刊《神皋杂俎》在一些特殊政治时期对新闻主版有所附,以求长期刊行来实现发展东北沦陷区文学的实质。第四部分为《神皋杂俎》的办刊风格:新风旧习交杂大众趣味至上。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神皋杂俎》主编穆儒丐的生平经历以及这种经历对其编辑理念、编辑方针的影响。首先阐述了主编的满清旗人出身与留日经历,以及这种双重背景导致其对新旧文化兼爱共享的文学态度,从而总结出《神皋杂俎》在编辑理念上显现出新旧交杂的特点,在编辑方针上呈现出为公共遣兴平台的原则。第五部分为《神皋杂俎》的文学图景:异色统治下文学样态的多种呈现。这一部分为文章探讨的重点,主要将东北沦陷时期的《神皋杂俎》分成三个时间段,第一时间段为1931至1937年,探讨了日本殖民统治初期为了在舆论上造势而导致的副刊文学的短暂繁荣,体现为对五四精神追随与呼应。第二时间段为1937至1941年,研究了《神皋杂俎》是如何在外部文艺政策的冲击下而在文学方面显现出衰微之势,在创作中呈现出一种日常化的倾向。第三个时间段为1941至1944年,着重探究了《神皋杂俎》是如何在日伪统治者针对性的新闻出版措施压制下最终走向灭亡,具体表现为文学沦落为宣传战事的工具,而附逆文学也开始呈现报端。第六部分为《神皋杂俎》的文化反思:在民族存亡的危机中艰难挣扎。这一部分主要从文人心态、文学境遇、文化价值这三方面进行反思,从而得出东北沦陷区作家在创作心态上呈现出“言”与“不言”之间的特点;在文学境遇中体现出游移于“日常生活”与“永久人性”的特质;在文化价值上展现出东北地域与东北沦陷区时代的共鸣。论文以东北沦陷时期的《盛京时报》副刊《神皋杂俎》为对象展开研究论述,但最终旨向是以《神皋杂俎》为依托重新构筑中国现代文学的一角。这种对于特殊历史、特殊地域的文学副刊的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关照了现代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更重要的是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回归文本主体、回归历史现场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