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中动结构”的习得研究——以山西师范大学学生为例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shouhu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动最早是对语态的一种划分类型,因介于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间,因此被称为“中动语态”,也称“中动结构”。由于英语“中动结构”特殊的句法和语义特点,给外语习得者带来了困难,因此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在之前的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致力于英语“中动结构”生成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词汇生成派(Fagan,1988;Ackema&Schoorlemmer,1995)和句法生成派(Keyse&Roeper,1984;Stroik,1992,1995,1999)。在实证研究方面,尽管有不少学者对英语“中动结构”进行了实例探究,但大多都集中在高中生与大学生之间的对比研究,尚未涉及到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专业本科生以及英语专业研究生自然分组并指出其在英语“中动结构”习得方面的差异以及英语“中动结构”习得的重难点,而界面理论中语义-句法界面的出现为探究中国大学生对英语“中动结构”的习得情况提供了可能。本文尝试在界面理论的框架中,通过利用对“中动结构”构成的语义限制,分析以山西师范大学在校学生为例的中国大学生对于英语“中动结构”习得的重难点,并为今后的教学和研究给予启发。  基于上述研究目标,本文的研究问题是:  (1)在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专业本科生和英语专业研究生三组中,他们对于“中动结构”的习得是否和他们的英语水平有关系?  (2)不同组的英语习得者在学习英语“中动结构”中对于主语、谓语以及状语的语义限制的习得有何不同?对于三组学习者来说,哪一块更容易习得?为了解释以上问题,我们开展了本次调查性研究。研究对象分别从山西师范大学在校生中选取了44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47名英语专业本科生以及32名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调查结果。研究工具为调查问卷,形式为可接受判断任务,所有受试者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次问卷。通过对本科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成绩进行分阶段分组,分为不同水平段。最后通过SPSS22.0软件对收集到数据进行分析。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1)中国学习者对“中动结构”的习得效果与其英语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  (2)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对于“中动结构”整体习得较差,英语专业本科生在“中动结构”主语以及动词语义限制上习得较好,英语专业研究生在状语语义限制上习得较好。整体而言,中国学习者可以准确判别正确的“中动结构”。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分别对英语语言学习和教学方面给出建议。英语学习者应该强化英语基础知识学习并且掌握“中动结构”中关于语义限制的知识。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教师们应该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中动结构”中语义限制的知识,而不是一味要求学生记忆个别单词或者句子结构。
其他文献
《骨》是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她的一部代表作。这部小说因涉及的主题意义和出色的写作技巧受到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称赞。自从这部小说问世以来,很多学者从文
惯用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日常生活,出现率都非常高。由于其结构特殊,含义丰富,在各国间文化交流和合作日渐深入的今天,惯用语的翻译受到了越
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范围内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跨国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冲突现象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