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及生物学研究目的1.系统分析自1984年至2009年在本实验室进行细胞遗传学(CC)检测的1105例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对比国外报道,以揭示我国患者MDS的特点。2.比较MDS患者的CC及组合荧光原位杂交(panel-FISH)检测的异同,探讨它们在MDS遗传学异常检测中的价值。方法1. 1105例MDS患者的骨髓细胞均采用直接或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用热变性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所有患者按FAB协作组关于MDS分型标准进行诊断分型,其中资料完整的745例患者按世界卫生组织(WHO)2008年修订的最新标准进行WHO分型,同时对其中303例患者进行了随访,并按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及以WHO分型为基础的预后积分系统(WPSS)进行生存分析。2.随机选取其中211例患者,应用一组FISH探针(包括5q31/5p15.2、7q31/cen7、Cen8、17p13.1、20q12及Yq12)对MDS患者骨髓细胞进行间期FISH检测。结果1. FAB分型显示,1105例MDS患者中RA 543例(占49.1%)、RARS 71例(占6.4%)、RAEB 334例(占30.2%)、RAEB-t 116例(占10.5%)、CMML 41例(占3.7%)。男女比例为1.55:1,中位年龄为48岁(2-89岁),核型异常率为42.6%,其中RAEB核型异常率高于其他各亚型;根据IPSS核型风险分级,预后良好核型最多,为699例(占63.3%),其次为预后中等核型,预后不良核型比例最低(占15.2%),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的患者其IPSS预后不良核型比原始细胞比例<5%的患者多见(P<0.05)。生存分析显示,RA中位生存期长于RARS(P<0.05);RAEB+RAEB-t>RA+RAS(P<0.05),RAEB与RAEB-t无差异。2. 745例MDS患者按WHO(2008)分型,RA/RN/RT/ RCUD 132例(占17.6%)、RARS 28例(占3.8%)、RCMD 147例(占19.7%)、RAEB-1 146例(占19.6%)、RAEB-2 150例(占20.1%)、MDS-U 139例(占18.7%)、5q-综合征4例(占0.6%),其比例明显低于西方报道,但与亚洲其他国家报道一致。患者性别仍以男性居多,中位年龄50岁(6-89岁)。各亚型中RA/RN/RT/RCUD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各亚型,RARS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其它各亚型,RA/RN/RT/RCUD及RARS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其它各亚型。745例患者的核型异常率为41.9%,RAEB-1核型异常率高于其它各亚型,IPSS染色体风险分组预后良好核型为478例(占64.2%),其次为预后中等核型,预后不良核型有111例(占14.9%)。生存分析显示:各亚型中位生存时间分为别为RCMD(53.1月)、RARS(40.2月)、RAEB-1(19.4月)、RAEB-2(17月),原始细胞比例>5%的亚型中位生存期短于原始细胞比例<5%的亚型(P<0.05)。RA/RN/RT/RCUD、RCMD、RARS、5q-综合征及MDS-U中位生存期无差异(p>0.05),RAEB-1与RAEB-2中位生存期无差异(P>0.05)。3. 1105例患者均进行了CC检测,其中471例显示克隆性核型异常,异常率为42.6%。受累染色体中,以8号染色体异常最多,占33.8%,其次为5号、7号、及20号染色体,各占21.2%、20.4%和19.3%;最常见的异常类型为三体,占39.7%,其次为长、短臂缺失(占39.3%),且以染色体长臂缺失为主(占83.9%),再次为单体(占22.5%)。常见染色体异常约有28种,按发生频率依次为+8(29.7%)、-7/del(7q)(15.9%)、del(20q)(12.5%)、del(5q)( 11.7%)等。与西方报道相比有如下特点:①西方报道以单纯del(5q)为最常见异常,而本组中单纯+8为常见;②-7/del(7q)西方报道以单纯异常居多,而本组中以伴该异常的复杂核型居多;del(20q③)在本组中的异常率远高于西方报道,且以单纯del(20q)为主;④del(5q)以复杂核型异常为主,而西方报道以单纯del(5q)为主;⑤-Y比例低于德奥报道;⑥发现一种与MDS密切相关的新染色体核型i(20q-)。4. 303例患者IPSS及WPSS预后积分系统生存分析显示IPSS分级中,中位Ⅰ组比例最高,占47.9%,低危组27例(占8.9%),中位Ⅱ组81例(占26.7%),高危组50例(占16.5%)。中危Ⅱ组中位生存期为29.1月,高危组中位生存期为12.4月。低危及中危Ⅰ组因随访时间不足无法估算中位生存期,需继续随访。WPSS分级显示:极低危组34例(11.2%),低危组50例(16.5%),中危组46例(15.2%)、高危组82例(27.1%)、极高危组28例(9.2%)。WPSS分级中低危组中位生存期为53.1月,中危组中位生存期为38.3月,高危组生存期为21.5月,极高危组中位生存期为10.3月,极低危组因随访时间不足,需继续随访。IPSS及WPSS的生存期随分级危险度升高而缩短,其生存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髓系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及生物学研究中文摘要5.组合FISH与CC比较54例(占24.4%)核型异常涉及组合FISH探针覆盖区域的MDS患者均由组合FISH检出了相应的阳性结果;22例(占10.4%)经CC分析显示核型异常不涉及组合FISH覆盖区域的病例,组合FISH均未检出阳性结果;4例(占1.8%)CC分析为正常染色体核型和3例(占1.4%)CC分析为复杂核型异常的病例经组合FISH检测检出CC未能发现的异常核型。结论1.本组病例MDS患者表现出与西方MDS患者不同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原始细胞5%作为一个临界点对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核型风险的升高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WPSS预后积分系统是预后分析的有力工具。2. CC是MDS细胞遗传学分析的基本手段;组合FISH能准确、敏感地检测常见染色体核型异常,对分裂相缺如、质量差,或因存在小片段缺失及扩增等隐匿性染色体异常而导致漏检的病例能提高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二.伴t(16;21)(p11:q22)/FUS-ERG融合基因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目的1.探讨伴t(16;21)(p11:q22)/FUS-ERG融合基因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特点;2.报道1株伴t(16;21)(p11:q22)/FUS-ERG融合基因的髓系白血病细胞系JIH-4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征的初步鉴定。方法1.收集自1984年以来在本实验室进行检测的23例伴有t(16;21)(p11;q22)/FUS-ERG融合基因的急性白血病(AL)病例,采用直接或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应用PT-PCR对其中13例患者进行FUS-ERG融合基因检测;对其中19例患者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免疫表型分析。2.将以上23例患者中1例M1患者复发时的骨髓标本分离后在20%胎牛血清+IMDM培养基内长期培养;采用瑞氏及POX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台盼蓝染色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分析免疫表型、R带及多色FISH分析染色体核型、PT-PCR检测FUS-ERG融合基因,PQ-PCR检测EV病毒感染,PCR检测支原体污染,STR-PCR检测细胞系来源、PCR检测Kit、FLT3、JAK2、NPM、CEBPA、RUNX1和WT1基因突变。结果1. 23例伴t(16;21)(p11;q22)和/或FUS/ERG融合基因阳性的AL患者占同期AL的4.5‰。23例患者中男女比例平衡(12:11),中位年龄24岁(7-77岁);主要见于AML患者(22/23),以M5居多,仅1例ALL。23例患者中2例为正常核型,但FUS-ERG融合基因阳性;21例伴t(16;21)(p11;q22)的患者中,以单纯异常为主(占61.9%)。19例免疫分型结果完整的患者中,17例为髓系表达,1例为髓系单核系表达,1例为B淋系表达。13例患者进行了FUS-ERG融合基因的检测,结果全部为阳性。测序显示FUS-ERG存在3种剪切型(A型、B型和C型),以B型居多。本组患者1疗程完全缓解率仅为50%,53.8%的患者在2年内复发,无复发生存时间为7-15个月,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其生存期明显低于同期的正常核型、单纯t(15;17)(q22;q11),伴单纯t(8;21)(q22;q22)的AML的生存期,与复杂核型AML患者生存期相仿。2.细胞在液体培养中呈单细胞样悬浮生长,呈圆形,可有少数细胞贴壁。该细胞系目前已于体外持续培养9个多月,状态良好,经液氮或-80℃低温冰箱冻存、复苏后仍能持续增殖,经检测无EB病毒及支原体感染,STR-PCR示来源于患者骨髓细胞,被命名为JIH-4。JIH-4细胞瑞氏染色下呈中等大小,多为圆形,胞核圆形,核染色质呈疏松网状,部分可见核仁,胞浆丰富,染灰蓝色,POX染色为弱阳性,与患者骨髓细胞形态相似。电镜观察显示细胞表面光滑,可见丰富的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及空泡结构,胞核不规则,部分细胞可见核凹陷、折叠,多可见明显的核仁。CC及M-FISH核型分析为单纯16号和21号染色体易位t(16;21)(p11;q22),并形成FUS-ERG融合基因,表达唯一的剪切型B型。JIH-4细胞表达CD13, CD33, CD56, CD56/CD16和CD34抗原,为伴NK抗原表达的髓系细胞系。同时,JIH-4细胞能在半甲基纤维素中形成集落,对裸鼠具有致瘤性,未发现c-Kit、FLT3、JAK2、NPM、CEBPA、RUNX1、WT1及TP53等基因突变。结论1.伴t(16;21)(p11;q22)和/或FUS-ERG融合基因阳性患者有独特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缓解所需时间长,易早期复发,总生存期短,应采取更积极的治疗以改善预后。2.我们建立了1株伴t(16;21)(p11:q22)/FUS-ERG融合基因的髓系白血病细胞系—JIH-4,同时进行了较为完善的生物学鉴定,为该类疾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