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环境的城市交通效率研究

来源 :安徽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124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导致城市交通压力日益倍增,国家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依旧满足不了人们交通需求。与此同时,交通拥堵、交通污染和交通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制约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各城市的交通效率进行系统分析和实证研究,从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依据。本文在DEA传统模型的基础上引进非期望产出模型,运用传统模型计算基于非生态环境的城市交通效率,运用非期望产出模型计算基于生态环境的城市交通效率,并对两种情形下的效率值进行比较;另外,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城市生态交通效率影响因素。论文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介绍了城市交通效率的概念、理论基础以及研究现状,提出了影响城市交通效率的四类影响因素即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策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共13个,运用解释结构模型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得出表层因素、中间因素以及根源因素。第二,根据各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选取不同方面的指标,本文选取的投入指标有城市GDP、人口密度、就业人员、能源消耗等指标,产出指标有客运量以及货运量。由于传统模型没有考虑非期望产出这一因素,通过引入CO2排放量将其作为非期望产出,重新计算各城市的生态交通效率值。第三,本文运用Max DEA、Matlab等工具,对全国30个城市2006-2015近十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基于生态环境;二是基于非生态环境,结果表明:各城市的交通效率值存在差异,西部城市的交通效率值较高,东中部较低;非生态环境下的效率值主要分布在0.6-1,生态环境下的效率值主要集中在0.5-0.8,非生态环境下的效率值普遍高于生态环境下的效率值,说明二氧化碳排放量对城市交通效率有一定的损害;在非期望产出模型下,大多数城市的效率值在0.5左右,表明中国大部分城市的交通尚未达到生态交通这一标准。第四,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城市生态交通效率影响因素,对比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的优劣,从而选择空间滞后模型对城市生态交通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实证表明:人均GDP、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以及城市绿地面积与城市生态交通效率呈正相关,城镇化率、出租车数量以及私人小汽车数量与城市生态交通效率呈负相关。最后,对本文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
其他文献
该文从分析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体系的冲击入手,进行会计创新研究.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首先分析知识经济的特征,然后深入剖析了其对传统会计体系的冲击,指出了会计创新的紧迫
该文首先运用网络经济学分析了网络证券业务产生、运用和推广的必然,并且运用价值链分析从竞争战略的高度上构建了证券经纪公司开展网络证券业务的结构框架,开创性地提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