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以江苏省盐城地区为例

来源 :江苏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1762390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教学改革的成功实施虽取决于诸多因素,但教师作为课堂的决策者、执行者,无疑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然而,对教师的研究,多强调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作为一种工具的价值,而缺乏对教师内在情感和认知的重视。身份认同则为审视教师自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当前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提出给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研究提供了巨大的研究空间。作为特殊群体,农村高中英语教师有其自身特点,这些特点赋予了其独特的研究价值。然而目前对农村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十分匮乏。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对盐城地区农村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现状进行研究,进一步分析其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以期提出相应建议从而提高农村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
  本研究以盐城地区农村高中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农村高中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现状如何?(2)影响农村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因素有哪些?(3)如何提高农村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以社会文化理论、自我认同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为理论框架,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通过文献阅读,问卷调查以及半结构式访谈对农村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进行研究。首先,阅读相关文献,构建问卷。其次,对208位农村高中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之后,采用目的性抽样法选取7位教师进行访谈。最后,对问卷调查数据及访谈内容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总体水平一般,在年龄、教龄、学历、职称、课时方面,教师身份认同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教师是否毕业于师范院校对其身份认同也存在一定影响。(2)关于农村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有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教师层面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如年龄、教龄等、择业动机、与当地生活的脱离、教改困惑;学校层面主要有校园文化、生源质量和评价体系之间的差距、人际关系、组织支持等;社会层面主要包括社会对教师的期待与其实际地位的差距、薪资待遇。(3)根据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对农村高中英语教师、农村学校以及教育管理部门提出相应建议。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择业动机和职业信仰、积极融入当地生活、丰富专业知识、积极反思;学校应积极改善教学环境、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完善评价体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教师发展提供多种平台。教育部门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薪资待遇、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引领教师正确理解课程改革,以及加强城乡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其他文献
汉语中的“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系词,一直是研究者们研究的热门话题,“是”的发展历经指示代词,系词,并逐渐发展成为焦点标记,强调标记和对比标记。英语中的动词be作为一个特殊的动词,具有不同的词性以及语义。既可以作为系动词,实义动词,助动词,傀儡动词,还可以表示存在。其中,Be动词在存在句中时,本质上还是系动词。汉语中的“是”和英语中的”be”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例如:都能够作为系动词表示判断和存在,都能
学位
“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行,极大程度地促进中国文学作品的推广。然而,在把中国文学作品介绍给世界的时候,不少中国译者只考虑到原作中的文化信息在译文中是否已充分体现,却没有重视译文读者能否接受。因此,研究外国译者所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他们不仅语言与文化能力出众,还会站在译文读者的角度评估,修改译文,让中国文化“走”得出去。  1980年,肯尼斯·雷克思罗斯与钟玲合译、出版美国第
学位
黄运特是当代美国华裔翻译家,学者,作家。他的作品主要以美国社会中的亚裔及其文化为对象,探讨美国社会中亚裔移民及其文化对美国社会、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美国白人群体对亚裔移民生活的影响。通过撰写《暹罗连体兄弟在美国》,黄运特再现了19世纪早期亚裔连体兄弟融入美国社会的艰难历程,揭露连体兄弟在白人社会中被视为种族“他者”、性别“他者”和阶级“他者”。因此,本文从后殖民主义中“他者”概念出发,对传记中
学位
托尼·莫里森(1931-)是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其代表作《宠儿》于1988年获普利策文学奖。小说《宠儿》不仅展现非裔美国黑人现实生活,还反映了他们的精神状况。有很多学者对《宠儿》中黑奴所受的精神创伤进行了研究,但是他们主要从心理分析、种族主义等角度出发;一些学者运用叙事理论来分析这部作品,但是他们着重分析《宠儿》的叙事时间和叙事对话等。较少有学者运用法国文艺理论家杰拉尔·热奈
学位
《又来了,爱情》是莱辛的晚年作品之一。小说围绕一场话剧的排演展开,讲述了两个生活在不同年代的女性寻求爱而受挫的故事。对于此部小说,很多学者认为晚年的莱辛陷入了谈情说爱的狭隘题材。本文将从空间理论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试图从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对小说中的爱这一主题进行展开分析,以期揭示莱辛在这部小说中阐释的哲学主题即爱的不可或缺性。  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又来了,爱情》这部作品的
学位
伊迪丝·华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于1905年发表的《欢乐之家》是她的成名作,奠定了其作为小说家的地位。通过资料整理发现前人对该小说的女性主义研究大多集中在女主角莉莉身上,鲜有学者从配角角度来进行研究分析。  因此本文借助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他者”理论,从小说中的配角出发,结合小说文本,试图证实当时社会中的女性备受男权压迫,长期处于“他者”地位这一猜测。
唐诗,作为一种文学文本,以独特的诗性语言传递特有的艺术风格,所以唐诗的译文也应当展现唐诗独有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唐诗译者中,许渊冲先生一直强调翻译唐诗的风格,且他对唐诗风格翻译的理解产生过变化。然而,国内学者更多地关注于许渊冲对唐诗形音之美的重视,很少有学者察觉到他转变的风格翻译理念。  本文选择刘宓庆的风格翻译论为理论框架,即先识别原文的形式标记,把握形式标记的创建方法,然后观察许渊冲在翻译原文形
学位
葛浩文是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文化中美,语取东西”的翻译风格,提升了中国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效果。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葛浩文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作为成功个例,具有借鉴意义。葛浩文翻译的作品《蛙》直面社会敏感问题,探析计划生育政策艰难而复杂的实施进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蛙》全文使用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是考察葛浩文翻译行为,分
学位
托尼·莫里森(1931-2019)是美国非裔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其作品主要描述奴隶制时代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她的第二部小说《秀拉》创作于1973年,主要描述黑人女性——秀拉与奈尔两人的生活状态,语言精炼且极具深度。  本文采用萨特存在主义视角,将全文分为五个章节来研究小说《秀拉》的主人公秀拉与奈尔的“自欺”。第一章介绍托尼·莫里森生活经历、作品创作背景及小说《秀拉》的故事情节,并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深入、“一带一路”的推动与发展,越来越多的英剧美剧涌入中国,同时国剧也逐渐走向世界市场,字幕翻译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字幕翻译不只是目的语与源语的简单转换过程,它涉及两种语言文化的交流。成功的字幕翻译是搭建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桥梁,字幕翻译的正确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进而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不同于单一模态的文字作品,影视作品是包含声音,图像,文字等的多模态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