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汉语中的“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系词,一直是研究者们研究的热门话题,“是”的发展历经指示代词,系词,并逐渐发展成为焦点标记,强调标记和对比标记。英语中的动词be作为一个特殊的动词,具有不同的词性以及语义。既可以作为系动词,实义动词,助动词,傀儡动词,还可以表示存在。其中,Be动词在存在句中时,本质上还是系动词。汉语中的“是”和英语中的”be”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例如:都能够作为系动词表示判断和存在,都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中的“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系词,一直是研究者们研究的热门话题,“是”的发展历经指示代词,系词,并逐渐发展成为焦点标记,强调标记和对比标记。英语中的动词be作为一个特殊的动词,具有不同的词性以及语义。既可以作为系动词,实义动词,助动词,傀儡动词,还可以表示存在。其中,Be动词在存在句中时,本质上还是系动词。汉语中的“是”和英语中的”be”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例如:都能够作为系动词表示判断和存在,都能表示强调和焦点。但同时,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作为系动词的”be”是小句中心语而“是”不是,除此以外,英语中的“be”还有助动词等独特用法。本文将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出发,分析“是”和”be”的词性及其语义特征,并尝试用认知语法为“是”和”be”的发展建立语义网络,梳理“是”和”be”的典型用法及其他非典型用法,探索汉语中“是”和英语中“be”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透过两个词之间的差异对比更为深刻地理解英汉两种语言。本文采用思辨的研究方法对“是”和”be”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包括,“是”和”be”都能表示判断,焦点,强调和对比,但两者又有不同,都有各自的特殊用法,即使当两者都表示判断,焦点,强调和对比时,图式也是不同的。
其他文献
作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艾丽丝·门罗不断书写着“门罗小镇”中的家庭生活和人际交往场景,深化了对伦理主题的关注。短篇小说集《好女人的爱情》出版于1998年,是一部集中反映家庭成员间伦理问题的小说集。其中,《孩子们留下》和《富得流油》讨论了扭曲的夫妻关系,《我妈的梦》和《唯余收割者》呈现着疏远的亲子关系,四部小说都描绘出家庭成员在伦理关系中普遍面临的伦理困境,表现门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 根据知
现有的关于文化认同的实证研究指出了诸多问题,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人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行为。所存在问题的重要性表明,“文化认同”应该成为旅居个人以及管理旅居者跨文化转变的人员/机构等最优先关注的方面。在国内学界,就所有的旅居群体研究而言,关于中国留学生文化认同的文献还比较稀缺。此外,考虑到中美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中国留美学生的文化认同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考察人口因素和情景因素
赛珍珠是一位非常杰出且作品众多的美国作家,她穷其一生去书写中国故事,增进中美关系。《大地》是赛珍珠的成名作,描写了中国农民简单的乡村生活,不仅为其赢得了国际声誉,还重塑了美国大众对亚洲人的看法。此小说展现了农民与土地不可分割的普世主题。本论文旨在跳出此小说以往的女性主义、东方主义、人物分析等主题类研究,以美国环境学家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作者对不同人物与土地关系的道德关怀,来论证其
人类文明是”手”和”脑”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总是由”手”开始的,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与”手”密切相关,是人”手”和”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的共同结果。因此要想探知人类语言及思维之奥秘,须解读手势语。但纵观人类语言研究历史,过去人们恪守亚里士多德式逻辑,普遍偏向有声语言的研究,将手势语和语言严格两分,手势语研究并未受到广泛关注。作为言语交际整体的一部分,手势语研究近年来日益
露丝·尾关是当代美国及加拿大文坛知名女作家,其2013年小说《不存在的女孩》乃是其巅峰之作。小说涉及多元文化背景及存在主题,比以往的作品更胜于哲思。在这部小说中,尾关采用了平行叙事的特殊手法,凸显了存在个体之间似分实聚的联系,奠定了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基调。在此叙事框架之中,尾关密切关注日渐多元开放的现代世界给我们带来的困扰与挑战:网络、量子理论等解构了时间与现实的概念,让存在个体的处境更加暧昧
西利亚·撒克斯特(CeliaThaxter)是十九世纪美国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其居住的海岛为背景,记录着岛上的风土人情与自然美景。纵观西利亚的系列作品,自然之美始终是她关注的主题之一,她不仅向读者呈现着田园牧歌式的静谧之美,也能够领会残酷无情的灾难之美。本文运用积极美学的相关理论,意图以美的客观性、纯粹性与神圣性为切入点,对西利亚的自然审美思想进行深入阐释。首先,西利亚将客观的科学知识融入审美过程,
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它在人类交际过程中指明特定事件前事后果。长期以来倍受国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起始动词(inchoative verbs)描述动作起始或事件过程,实质是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过渡或嬗变。国内外对于起始动词的关注点不一,国内学界关注的热点是起始动词和趋向动词的共现和搭配关系,侧重对比如“V起来”之类的趋向动词的研究,而国外多从语言和认知的互动关系角度研究起始动词中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因
本文主要基于茅盾对于乡土小说的定义,并运用文学翻译相关理论,采用文献研究对比的方法,对葛浩文在《红高粱》译本中的乡土特色的再现,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本文首先讨论葛浩文在《红高粱》译本中对乡土语言特色的再现。从乡土词汇的再现来看,葛浩文为了让读者感受异域乡土气息,多采用异化策略保留原文的异国乡土情调,从乡土俗语的再现来看,葛浩文并没有使用现成的英语表达进行文化替换,而是多保留中国俗语意
菲利普·罗斯(1933 - 2018)是继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和索尔·贝娄之后新一代犹太作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多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描述美国犹太人的心理状态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二十一世纪初面世的小说《人性的污秽》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力作,也是罗斯“美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该小说描述了生活在克林顿时代的三位主人公科尔曼、莱斯特和福尼亚所遭受的种族、战争、家庭和社会创伤。本论文将运用创伤理论分
约翰·厄普代克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当代美国作家之一,《圣洁百合》是他十三部长篇小说中比较重要的一部。这部小说揭示了二十世纪美国人民的真实精神状态和生活面貌。 本文从空间理论角度分析《圣洁百合》中的三种空间,解析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本文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文章主体,最后一部分是总结和参考文献。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厄普代克及其文学地位、《圣洁百合》和本文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为论文主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