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二战之后,反思清算历史,克服历史积弊成为德国当代文学的关键词,回忆文学作为集体记忆的重要媒介,回溯和重现战争造成的创伤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幸存一代逐渐老去,亲历战争和纳粹大屠杀的见证者越来越少。战后新一代作家在阅读和研究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采取虚实结合的叙事方式,再现出那段充满灾难和痛苦的历史踪迹。德国当代女作家乌尔苏拉·克莱谢尔作为战后新一代作家的代表,2008年发表的小说处女作《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之后,反思清算历史,克服历史积弊成为德国当代文学的关键词,回忆文学作为集体记忆的重要媒介,回溯和重现战争造成的创伤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幸存一代逐渐老去,亲历战争和纳粹大屠杀的见证者越来越少。战后新一代作家在阅读和研究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采取虚实结合的叙事方式,再现出那段充满灾难和痛苦的历史踪迹。德国当代女作家乌尔苏拉·克莱谢尔作为战后新一代作家的代表,2008年发表的小说处女作《上海,远在何方?》展现出二战期间犹太人流亡上海的众生相;2012年发表姊妹篇《地方法院》在德语文坛再次引起轰动和广泛关注,荣膺德国图书奖;2018年克莱谢尔推出回忆小说三部曲的完结篇《幽灵列车》。克莱谢尔回忆小说三部曲对犹太民族、吉普赛民族、政治流亡者、德国民众在纳粹大屠杀中所遭遇的苦难与创伤进行深入剖析,从多重维度展现战争与杀戮带给受害者的创伤记忆,并揭示出德国战后重建背后掩盖的纳粹受害者赔偿问题与身份危机,既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又饱含着对现实的尖锐警示。二十世纪人类空前绝后的历史浩劫催生了创伤研究的新维度,在对战争与屠戮等暴行进行反思时,集体创伤引起不同学科的普遍关注,创伤记忆逐渐成为创伤研究的焦点。本研究试图在创伤理论和文化记忆的理论框架下,从个体心理创伤和集体创伤两个层面出发,结合德国在纳粹时期及战后初期的历史语境对克莱谢尔小说三部曲中的创伤记忆主题和创伤叙事策略展开细致解读,探究战争和纳粹大屠杀造成的种族创伤记忆、儿童创伤记忆、家庭创伤记忆与社会创伤记忆,并从小说与自传的互文关系、创伤与空间、创伤与意象三个方面阐析克莱谢尔的叙事策略,从而凸显克莱谢尔回忆小说的独特性。本论文分为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导论部分对研究对象、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内容、研究意义等进行详细综述;正文包括五章,第二章综论创伤记忆理论,主要阐明创伤的心理机制、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理论、集体创伤的概念化和理论化以及创伤记忆的文学表征;第三章结合克莱谢尔回忆小说三部曲探究战争和纳粹大屠杀带来的种族创伤记忆和身份认同危机,揭示犹太民族和吉普赛民族的集体创伤记忆;第四章聚焦作家笔下的家庭创伤记忆,重点阐释家庭缺失造成的儿童心理创伤记忆、吉普赛儿童承受的身体创伤记忆以及创伤代际传递所形成的家庭创伤记忆;第五章围绕克莱谢尔小说中的政治暴力与宗教禁锢,探析法西斯专制统治造成的社会创伤记忆;第六章围绕克莱谢尔三部曲的创伤叙事策略展开,重点探讨小说与自传的互文关系、创伤记忆空间叙事和创伤意象;结语部分对本论文各章节的分析进行概要总结,凸显克莱谢尔回忆小说三部曲中创伤叙事的独特性及其研究意义。
其他文献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铺路石”作用。在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金融被赋予新的使命和要求,却也面临着挑战。加快畅通金融支农渠道,充分释放金融动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催生的巨大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推动金融资源更多配置到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重大命题,也是巩固脱贫成果、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中小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数量庞大,但在薪酬管理层面普遍存在忽视倾向,缺乏科学规划,公平缺失、体系混乱、可行性差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竞争失败的重要因素。
上期我们谈到格物写真之美,大家对格物写真多了一些了解。其实,格物不仅是美育中写生技艺的智慧之道,它也是先贤对宇宙自然的一种科学研究、生活观照大智慧。如何在新美育生活与少儿美术学习中,尤其是线描和中国画的教学里传承发展呢?本期我们接着探究写生传神线条之美。
选择重庆主城九区作为典型案例,基于百度慧眼识别的就业人口与居住人口数据,通过测算就业-居住偏离度指数分析其人口分布特征与职住空间关系,划分就业主导区、基本匹配区与居住主导区。并基于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在对产业进行综合因子分析基础上,定量化识别产业综合因子和地形因子对重庆主城九区职住空间匹配性影响。结果表明:1)重庆市主城区的就业与居住人口空间分布趋势具有一致性特征,整体上呈现“中间高、四周低”
近年来,元话语研究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语用学顺应论和关联论为依托,以俄罗斯语言学权威期刊《语言学问题》刊载的学术论文为语料,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俄语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使用特征、语用功能及其生成的语用机制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生成和理解的语用本质,以期为国内俄语学术写作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本研究共七个部分,包括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绪论主要对本文的选题依
在浩瀚的德国儿童文学书海中,历来不乏纷繁的中国元素。相较于以往多以中国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新世纪德国儿童文学体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当代都市形象与现代性批判、华裔移民与混血少年、互联网时代及一系列当代重大事件成为构建中国形象的重要元素。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变迁、新兴亚文化现象、中国“红色文化”同样受到关注。新世纪德国儿童文学的中国书写犹如一面多棱镜,体现出作者褒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两种思维、两种认知之间的转换。在此过程中,语序处理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译文的质量与可读性。作为一种常用的转换方法,翻译移位在俄译汉过程中的运作受到语言学多种维度内部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本研究以俄译汉过程中产生翻译移位的句法成分、语言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语言学的若干平面,分别从语法、语义、修辞等视角出发,综合采用双语对比、语料库等科学研究方法,将定性研究
查尔斯·雷兹尼科夫(1894-1976)是美国犹太诗人中的大器晚成者。他一生多产,出版了十六部诗集和多部戏剧、小说、历史题材类的作品。1962年,随着他的诗集《在曼哈顿河边》的发表,雷兹尼科夫才被大众所熟悉。雷兹尼科夫早中期创作生涯的默默无闻并没有妨碍美国文学批评家、同时代的诗人和其后续诗人对他的肯定和赞誉。有评论家指出,雷兹尼科夫是“美国犹太诗人中的泰斗”,将现代主义者的感性、都市景观的意象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