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城市规模和经济密度两个视角,结合江苏省13个地级市市辖区的统计数据,通过检验城市规模、经济密度对城市生产率的估计值大小,来判断江苏省城市化经济效应是否存在及作用强度。
首先本文利用位序-规模法则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市辖区的非农业人口规模进行动态描述,发现江苏省城市规模分布较均匀,高住次城市不很突出,中小城市发育较好,属于次位型分布,且由模型估算得到结构容量呈现波动地逐渐增大趋势,这表明江苏省13个地级市非农人口规模总量在逐步增加,城市吸纳新人口的能力在增强,同时模型结果也显示首位城市规模和实际城市规模之比呈现下降趋势。位序-规模法则给本文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假设,即在江苏省区域内考察城市人口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排除了规模较大或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对生产率的影响。
其次,本文利用Moomaw,R.L模型估计了1998-2009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城市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模型测算结果介于1.4%到3.7%之间,均值为2.4%,这表明江苏省城市规模对城市生产率存在正向影响,在与长三角地区的对比分析中,本文发现江苏省的产出中工资所占份额低于同期长三角地区,但工资对城市规模的弹性估计值高于同期长三角地区,且长三角地区的城市规模对生产率的估计值均值为1.6%,可见江苏省城市规模对生产率的作用大于同期长三角地区。
再次,为了进一步描述城市化经济的作用程度,本文介绍了城市经济密度的概念和模型,引入了面板数据的处理方法,由时间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得到,1998-2009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市辖区的经济密度对生产率的弹性为23.2%,衡量人力资本水平的初级教育程度和高等教育程度的估计值都显著为正,分别为0.074和0.04,这与本文的预期相符,说明人力资本水平和经济密度都能提高城市劳动生产率水平,同时从截面OLS模型发现,江苏省城市化经济效应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在1998-2009年间,江苏省城市化经济效应经历了两个周期的波动,周期长度约为6年。模型结果表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密度的增强,它们都对城市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这一点与江苏省现行的城市发展一致。
最后,由城市规模、经济密度与生产率的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本文给出的对策为提升各城市经济、社会内涵,倡导集约型城市建设,同时在城市之间推进城市群的发展,促进江苏省城市的协调发展,各类城市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梯度发展,合理定位城市功能,促进区域城市间的功能分化,形成一体化的城市功能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