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分析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res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资需求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有关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对国内外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例进行分析,找出共同的规律和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福建省“八五”以来的固定资产投资状况的分析,提出适合福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固定资产投资策略。通过研究发现: 1.“八五”以来,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但总量扩张并未带来效益的同步增长,投资结构优化与投资增长方式转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在投资再生产结构方面,以代表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建设投资为主,更新改造投资比重明显不足。 3.投资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但依然存在产业结构层次低下的问题。 4.投资主体结构进一步向多元化发展,但政府对投资效益较好的个体私营等其他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压抑了其发展的潜力。 5.根据福建省投资现状和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提出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建议:调整投资主体结构,特别强调非国有投资的发展;优化投资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是关键;投资增长方式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特别是要加大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 本文的结构如下: 第一章是本文的导论部分,本章提出了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主要研究内容,并对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和使用的研究方法作了阐述。 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利用第一章所介绍的分析方法,对福建省“八五”以来的固定资产投资状况进行分析。 第三章根据前面几章的结论及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对福建省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收集和整理大量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对福建省“八五”以来的固定资产投资状况作了定性定量分析。对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不仅从时间上与自身纵向对比,而且与其它省市地区作了横向比较。研究中把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分析及相关分析相结合,尽可能全面地展现福建省投资的真实面貌。在总量分析的同时,深入探讨了投资再生产结构、投资产业结构及投资主体结构,突出了“结构优先”的特点。
其他文献
孙伯翔,一九三四年生于河北武清,字振羽,别署师魏斋主、老孙头,晚号『自适居』。  曾任中国书协第二、三届理事,中国书协第二、三届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书法》刊授中心书法导师,天津市书协第二届主席团副主席。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顾问、天津市文联第四届荣誉委员、天津市书协第三届顾问。师从王学仲、孙其峰先生。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参加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展出《
1998年我国取消福利分房后,房地产市场随之迎来发展的春天,蓬勃发展的房地产业成为我国经济中的重要部分,甚至对经济全局的“冷”、“热”形成重要影响。从过去20多年来国家对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