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多形性腺瘤hMSH2、hMLH1蛋白的表达和意义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lil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约占所有涎腺上皮性肿瘤的50%以上。癌在多形性腺瘤中(carcinoma ex plemorphic adenoma)是来自于多形性腺瘤的上皮性恶性肿瘤,约占涎腺肿瘤的3.6%。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能特异性识别和修复DNA复制过程中出现的碱基错配,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其中hMSH2、hMLH1基因是错配修复基因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国外已有较多MMR基因功能异常与涎腺肿瘤发病相关的报道,而国内有关该基因蛋白在涎腺肿瘤中特别是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的情况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hMSH2、hMLH1蛋白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及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的生物学意义。 研究方法:收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95年2月~2008年4月涎腺多形性腺瘤27例及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蜡块标本22例,共计49例,其中男20例,女29例,年龄4~83岁,平均年龄45.96岁;对照组为涎腺多形性腺瘤瘤旁正常组织14例,其中男7例,女7例,年龄12~67岁,平均年龄40.7岁。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涎腺多形性腺瘤27例及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蜡块标本22例,并与涎腺多形性腺瘤14例瘤旁正常组织共63例标本hMSH2、hMLH1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分析不同组织MMR蛋白的表达及其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发生的部位的关系,探讨多形性腺瘤的发病机制。 结果:hMSH2蛋白在瘤旁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和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8.57%、96.3%和90.91%,定位在胞核,肿瘤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多形性腺瘤与癌在多形性腺瘤中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MLH1蛋白在瘤旁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和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2.86%、85.19%和86.36%,瘤旁正常涎腺组织和多形性腺瘤hMLH1阳性细胞定位在胞核,癌在多形性腺瘤中大多定位在胞核,少数呈现核浆型(3例)。肿瘤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多形性腺瘤与癌在多形性腺瘤中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MSH2、hMLH1蛋白在多形性腺瘤中阳性表达共有22例,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P>0.05)。hMSH2、hMLH1蛋白在涎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阳性表达共有18例,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P>0.05)。hMSH2蛋白和hMLH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发生部位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hMSH2及hMLH1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和癌在多形性腺瘤组织中表达均上调。多形性腺瘤和癌在多形性腺瘤中hMSH2和hMLH1蛋白表达高于瘤旁正常组织。说明肿瘤涎腺上皮DNA易发生错配损伤,提示错配修复功能可能增强。hMSH2和hMLH1蛋白表达在肿瘤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涎腺发生部位表达无明显不同。
其他文献
目的: 以四氯化碳诱导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评价大鼠肝纤维化方面的能力;探讨以RGD肽标记的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作为特异性探针,实现对大鼠肝纤维化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呼吸道感染儿童卡他莫拉菌分离株的临床特点,产酶率和耐药情况,研究产内酰胺酶株耐药基因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客观依据,有利于制定防止诱导该菌耐药性变迁
目前高职汽车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与区域技术脱节,以致专业课程设置滞后,直接影响区域汽车产业链的迅速发展;因此,就要开展“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培养专业教师的区域汽车技术
世界十四行创作批评的焦点之一即它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常处于矛盾的纠缠之中。本文重点从朱湘、冯至的十四行创作来分析中国现代十四行创作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总的来说
目的:  比较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 HoLEP) 与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 PK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BPH) 的临床效果。  方法:  (1)选取2015年06月至2017年06月经过纳入
中国咨询业服务分类及主要业务:  目前中国咨询业主要分为四大类:信息咨询、投资咨询、管理咨询及工程、技术咨询。  中国咨询业现状及格局:    中国咨询行业经过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已逐步走向成熟。目前主要分为三个层面:    1、入驻中国的国际咨询机构:  海外咨询机构在中国设立的分公司,如麦肯锡、罗兰贝格、波士顿、科尼尔、BCG、PWC(普华)等。其优势在于拥有大量的案例积累,多数公司背后有强大的
背景变态反应性疾病在人群中十分常见,治疗仍然棘手。嗜碱粒细胞作为Ⅰ型变态反应的效应细胞,正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可能成为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重要靶点。现有的方法通过检
目的:了解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流行分布情况,研究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类菌株膜蛋白参与其耐药机制形成。 方法:①收集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共87株,用REP-PCR分析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