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恨水(1895.5.18-1967.2.15),原名张心远。1914年,他给汉口某小报投稿时取南唐后主李煜《乌夜啼》词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中的“恨水”二字作为笔名,逐渐被广大读者认可。“他在五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为读者留下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总字数近两千万言,此外还有大量文艺性散文和新闻性散文,再加上三千首左右的诗词和个别戏剧、电影剧本。据估算其全部创作在三千万言以上。”1他的小说如《金粉世家》、《啼笑因缘》、《满江红》、《夜深沉》、《现代青年》、《美人恩》等也被搬上了银幕,深受大众的喜爱。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一定冲击,在文学方面出现了很多变化。张恨水生活在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现代性与保守性的相互冲突与融合在他的身上得到了集中展示。张恨水将这些特性毫无保留的注入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文士形象身上。张恨水笔下的文士形象,大都接受过系统的封建教育,传统观念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同时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他们身上体现出过渡时期所独有的半新半旧的时代特色。然而过去关于张恨水小说中文士形象的研究一直少有人关注,偶有零星的论著提及该问题,但也多作为张恨水小说形象研究的一个侧面或者个案进行研究,论述不够系统深入,而且很少能联系中国文学史上文士形象的发展演变进行整体研究,因此对该论题的研究力度和深度都有待加强。本文将张恨水小说中的文士形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运用点面结合、比较分析等方法,力图揭示这一形象群体的特征和意义,以期进一步推进张恨水以及近现代文学的研究。本文将文士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为六部分:引言部分简单介绍张恨水其人及其作品,对张恨水小说中的文士形象进行界定,说明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第一章在参考有关古代文士资料的基础上,对古代文士以及叙事文学作品中文士形象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从整体上把握文士及文士形象的演变过程。第二章在阅读小说文本的基础上,对张恨水小说中的文士形象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其主要特征。第三章从时代影响、作者品行际遇方面追寻张恨水小说文士形象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原因,并挖掘其背后隐含的深层意蕴。第四章通过分析张恨水小说文士形象塑造的思想艺术,及其与《儒林外史》、《围城》中文士形象的纵向比较,归纳张恨水对古代文学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总结张恨水小说文士形象的特性。结语部分总结张恨水小说文士形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