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蓬莱仙话,指的是以蓬莱为中心、为标志的关于仙人的系列传说故事。形成时间大致在战国前期,经过演绎发展,最终在宋元时期形成以八仙故事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仙话体系而流传于世。但蓬莱仙话在魏晋南北朝是一种什么形态,它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则极少进行过细致地梳理,难以看到蓬莱仙话在该时期的特色。蓬莱仙话在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本文试图将蓬莱仙话视作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仙话体系,考察其自身发展过程,并进而分析在魏晋南北朝诸多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盛极一时的仙话小说和游仙诗——中蓬莱审美意象的体现,从而发掘当时人们对蓬莱仙话内涵的理解、接受和运用。本文第一章将蓬莱仙话从上古先秦神话传说和历史记载中单独抽绎出来,分析了其以东方海洋和大人形象为特色的基本内涵,突出了其与西王母神话系统迥异的仙话形象。并介绍了蓬莱仙话的另一重要元素——帝王求仙活动。第二章介绍魏晋时期志怪小说中的蓬莱仙话。蓬莱仙话是魏晋南北朝众多志怪小说中一个重要类型,在人物形象、故事范式等方面,志怪小说对蓬莱仙话既有继承,又有丰富。本文着重从《拾遗记》、《十洲记》、《列仙传》、《神仙传》、《高僧传》、《博物志》等大量作品入手,分析帝王求仙仙话、安期生仙话系统和地理博物志怪中的蓬莱仙话及蓬莱意象。在道教、佛教的影响下,蓬莱仙话博采众长,完成了从天仙到凡人修道成仙的故事模式的改变,形成了平民求仙范式和神仙济世题材,对其他道教仙话系统有重要影响,并为后世提供了具有喜怒哀乐的神仙形象。在第三章中,笔者对蓬莱仙话在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各种形式加以探讨,着重对文人文学作品中曹氏父子、嵇康、阮籍、郭璞的游仙诗加以分析,以探究在当时社会思潮影响下,蓬莱仙话怎样通过仙人形象、物品意象渗入了一代诗歌创作,继承和发扬了屈原开创的游仙和抒情的创作传统,山水诗与蓬莱仙话的结合为此后游仙诗的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蓬莱仙话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和诗歌创作的影响过程,同时也是他自身得以传播的过程。山东地区作为蓬莱仙话的发源地,直接影响着蓬莱仙话的演化和传播。其中,山东士人在政坛上的影响力和山东方士的活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第四章从神仙道教在上层社会的传播、山东地区士人对蓬莱仙话传播的作用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作者的创作态度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蓬莱仙话传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