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萌芽》杂志的“少年作家”到《纽约时报》中“中国最成功的作家”,郭敬明一直在成长,也一直很成功(至少就商业上而言)。成名十年的他,总是出版界、媒体界争相追逐的焦点。荣耀有多高,责辱就有多盛。即便如此,一部又一部作品创造的销量传奇却是他自立、自信、自豪、自熹的资本和保证。郭敬明及其作品引发了极其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已成为一种出版现象、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本文以郭敬明现象为论题,对其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探讨,共分四章。第一章交代了研究的缘起、意义、方法、主要内容,对现有研究成果作了简要综述,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分析了它的局限性,提出了本研究的价值和创新之处。第二章概述了郭敬明现象的基本内涵,即符号化的郭敬明、标签式的作品及以此为话题展开的一系列争论。通过概述郭敬明的成名与成功历程,梳理郭敬明作品的版本信息、出版经过与畅销盛况,并分析郭敬明作品的主题、风格和特色,全面而准确地揭示了郭敬明现象的内涵;第三章从教育、经济、网络、文化与受众五个方面剖析了郭敬明现象产生的原因。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为郭敬明的早期创作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也为其主要读者群(学生)的阅读消费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体制的转型、出版产业的改革,颠覆了图书市场的整体态势,为郭敬明从事青春文学的创作和青春文学图书的出版传播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契机;互联网的兴起和迅速普及,影响了图书的出版流程,改变了传统的阅读习惯,促进了作者、读者、编者之间的互动,为郭敬明提供了一个比文学世界更为宽广和精彩的舞台;大众文化的勃兴,消费社会的繁荣,使文学被大众消费,也使郭敬明成为公众消费品,成为娱乐偶像。这四个方面的力量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集体成就了郭敬明,共同制造了郭敬明现象。第四章分别从出版诚信、作者素质、市场营销三个方面揭示了郭敬明现象中蕴涵的启示。郭敬明的出现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郭敬明现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也有其消极性。郭敬明作品在出版发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系统的策划理念和营销模式,值得出版人批判地借鉴;从郭敬明身上暴露出来的作者素质、出版诚信等问题,也同样值得出版人反思。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本研究的宗旨就是希望通过分析郭敬明现象产生的原因,理性地反思其消极影响,从而趋利避害,促进图书出版市场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