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体效能感是指集体成员对所在组织达到一定成就水平所需行为和能力的共同信念。目前,国外学者对集体效能感的结构、成因及影响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但国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则刚刚起步,因此本文以中学教师为被试深入研究并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学教师集体效能感的结构、特点及其与领导方式的关系,对教师职业发展和教师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在分析大量的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开放式问卷的方法收集项目,编制中学教师集体效能感问卷。本文以共计713人次的辽宁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对辽宁中学教师集体效能感的结构进行探索和验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教师集体效能感与领导方式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讨论,结论如下:
1.自编的中学教师集体效能感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中学教师集体效能感的工具。中学教师集体效能感包括组织能力认知、任务分析和文化情感认知三个因素,实证模型与理论构想模型基本拟合。
2.在性别水平上,教师集体效能感在任务分析因素上差异显著;在学历水平上,教师集体效能感在任务分析因素上差异显著;在教龄水平上,教师集体效能感在组织能力认知、任务分析、文化情感认知因素上均差异显著;在学校规模水平上,在组织能力认知、任务分析、文化情感认知因素上均差异显著;在学校性质水平上,教师集体效能感在各个因素上不存在差异显著;在教师收入水平上,教师集体效能感在任务分析和文化情感认知因素上差异显著;在所教科目水平上,教师集体效能感在组织能力认知、任务分析、文化情感认知因素上均差异显著。
3.领导方式与中学教师集体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并且混合型领导方式对教师集体效能感影响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