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eph Conrad:The Mirror of the Soul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pming_snoo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出发,对康拉德众多故事人物的剖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康拉德不愧为一个描述心灵的大师,是一面人类精神的镜子。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章主要追溯康拉德的生平,包括他的家庭背景,语言背景和海上生活经历乃至社会思潮,对康拉德性格的塑造、思想的形成的巨大影响。 第二章简略介绍了弗洛伊德关于意识的结构、意识活动和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理论,以及荣格的几个相关概念,便于第三章对康拉德作品的人物分析、理解。 第三章是本文重点部分,主要分析了康拉德五部作品中五个典型的反映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人物。 《阴影线》是康拉德的心理成熟线。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主导面和附属面,光明面和阴暗面,天使的一面和魔鬼的一面,发扬光大光明主导的一面,同时认可疏导阴暗附属的一面,让天使监督约束魔鬼,才能跨越阴影线,走向成熟,走向完美,坦然面对,欣然接受,凌驾一切,笑傲一切。
其他文献
  本文拟做一个实践性的尝试,从符号学入手,具体讨论文本中互文内容的翻译。为了使研究更为深入,作者以汉诗的各种英译本为个案,总结归纳了其翻译方法,以期对从事古典文学作品翻
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此理论倾向于从社会的角度来研究翻译,把翻译看作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打破了此前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的传统。目的论
德语是屈折语言。屈折变化顽固地标注着句子成分的语法功能,保障着句子基本意义的实现。这种标注作用使语序从实现句子意义的任务中解放出来,为说话者/作者在调度句子成分、凸
  本文拟从话语理解的角度入手,探讨话语理解中的非语言知识的运用,并着重讨论文化知识的运用,简单回顾了六种话语分析的方法;分别从语音、词汇、句子及话语层次分析话语理解的